[实用新型]一种旋翼无人机尾桨变距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989409.X | 申请日: | 2017-08-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256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4 |
| 发明(设计)人: | 张玮;宋科璞;周海军;宋栋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64C11/32 | 分类号: | B64C11/32;B64C27/82 |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杜永保 |
| 地址: | 710065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臂 桨夹 旋翼 底座 转轴控制 控制套 变距 舵机 铰链 尾桨 摇臂 转动 本实用新型 底座铰链 控制效率 摇臂控制 多连杆 反扭矩 控制尾 推动臂 桨距 在机 轴滑 转轴 轴承 零部件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旋翼无人机尾桨变距结构,包括底座、控制臂A,控制臂B,转轴控制套,桨夹推动臂,桨夹中联,桨夹,轴滑块,桨夹控制套,控制套轴承,转动舵机摇臂,转轴零部件;底座固定在机身上、控制臂A与底座铰链、控制臂B又与控制臂A铰链、同时控制臂B也与转轴控制套铰链,底座、控制臂A,控制臂B以及转动舵机摇臂组成了多连杆摇臂控制机构。可以快速实现旋翼无人机桨距的变化,比原来通过转速来控制尾桨反扭矩的方式更精确,控制效率也大幅提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人机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旋翼无人机尾桨变距结构。
背景技术:
旋翼垂直起降无人机一般分为单旋翼或多旋翼无人机,都是通过传动机构驱动单桨或者多桨转动,从而产生拉力推动无人机进行飞行。在飞行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旋翼转动的速度对拉力进行控制,也可以通过变距结构来改变桨距从而达到改变拉力的效果,以此来控制飞行。通过变距机构对桨距进行控制,可以有快速有效的改变无人机的飞行状态。为此,适合的桨叶变距结构在旋翼无人机控制方面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基于旋翼无人机尾桨控制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的尾桨变距结构,可以快速实现旋翼无人机桨距的变化,比原来通过转速来控制尾桨反扭矩的方式更精确,控制效率也大幅提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旋翼无人机尾桨变距结构包括底座、控制臂A,控制臂B,转轴控制套,桨夹推动臂,桨夹中联,桨夹,轴滑块,桨夹控制套,控制套轴承,转动舵机摇臂,转轴零部件。底座固定在机身上、控制臂A与底座铰链、控制臂B又与控制臂A铰链、同时控制臂B也与转轴控制套铰链,底座、控制臂A,控制臂B以及转动舵机摇臂组成了多连杆摇臂控制机构;转轴控制套通过控制套轴承与轴滑块的光滑端同心安装且能相对转动但位置相对静止,轴滑块套在转轴上且能在转轴上进行轴向相对滑动,轴滑块的螺纹端与桨夹控制套连接且保持相对位置不变,桨夹控制套两侧伸出臂与桨夹推动臂一端铰链,转轴控制套、轴滑块、桨夹控制套、控制套轴承及桨夹推动臂组成了共轴转动机构。在多连杆摇臂控制机构及共轴转动机构联合作用下,通过多连杆摇臂机构,控制桨叶在转动过程中桨距的变化,同时因为共轴转动机构的存在,可以保证在桨叶转动过程中多连杆摇臂机构相对于机身保持静止,在转动舵机摇臂时整体机构可以实现桨距的变化,即变距。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一种旋翼无人机尾桨变距结构已在三种旋翼无人直升机上进行了安装和测试,测试效果良好,很好的满足了飞行控制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旋翼无人机上的安装结构图示
图2为本实用新型沿转轴垂直方向的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变距结构进行正向和反向变距示意图
编号说明:1-底座,2-控制臂A,3-控制臂B,4-转轴控制套,5-桨夹推动臂,6- 桨夹中联,7-桨夹,8-轴滑块,9-桨夹控制套,10-控制套轴承,11-转动舵机摇臂,12-转轴,13-尾固定板,14-桨夹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8940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