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颈部按摩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81143.4 | 申请日: | 2017-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397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8 |
发明(设计)人: | 吴磊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脊安适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H39/04 | 分类号: | A61H39/04;A61N2/08;A61F7/00 |
代理公司: | 浙江纳祺律师事务所 33257 | 代理人: | 朱德宝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装壳体 颈枕 摆动 固定安装部 佩戴 颈部按摩器 夹紧机构 按摩器 按摩头 肩部 颈部 本实用新型 肩部肌肉 颈部形态 前后摆动 可调节 贴合度 斜方肌 肩颈 铰接 贴合 贴紧 下端 按摩 靠拢 双手 放松 支撑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颈部按摩器,包括安装壳体和按摩头,安装壳体呈“C”型,安装壳体两端分别设置有颈枕,该颈枕与安装壳体之间设置有夹紧机构,该颈枕与安装壳体通过夹紧机构保持颈枕相互靠拢,安装壳体与颈枕围成一个颈部佩戴区,安装壳体设置有相互铰接的固定安装部和摆动安装部,按摩头分别安装在固定安装部与摆动安装部上,摆动安装部安装在固定安装部的下端,按摩器可调节的固定佩戴在使用者的肩部,无需人们进行支撑,解放了双手使得肩部肌肉完全放松,其摆动安装部在按摩器佩戴时与肩颈连接部贴紧,针对不同个体前后摆动进行调整,能够贴合绝大多数使用者的颈部形态,对颈部以及肩部的斜方肌贴合度更高的进行按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按摩装置配件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颈部按摩器。
背景技术
按摩器是根据物理学,仿生学,生物电学、中医学以及多年临床实践而研制开发出的保健器材,用若干个独立软触按摩头,可放松肌肉、舒缓神经、促进血液循环、加强细胞新陈代谢、增强皮肤弹性,可缓解疲劳、明显减轻各种慢性疼痛、急性疼痛和肌肉酸痛,放松身体减轻压力,减少皮肤皱纹,按摩器会根据不同部位进行分类,通常改变的是按摩器的形状与所需要按摩的部位相互适应配合,现有的颈部按摩器通常根据脖子的形状呈U型,在后颈部位设置有按摩头,由于颈部部位的肌理形状呈曲面,现有的按摩器一般在佩戴方式的限制下,只能作用在后颈上端或者下端的横向区域内,不能同时作用颈部以及颈部下端的肩颈连接部位,由于现在都市白领在久坐面对电脑后,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颈椎问题,在减缓颈部疲劳时,主要通过舒缓斜方肌的肌肉疲劳程度以及对风池穴、天柱穴和大椎穴进行按摩减缓颈椎疾病,现有的颈部按摩器在固定佩戴下只能对斜方肌部分位置进行按摩,并且不能同时对风池穴、天柱穴和大椎穴同时进行按摩,其按摩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颈部按摩器,能够适应不同人群的颈部形状,同时按摩到颈部以及肩部的斜方肌以及多个对应的穴位,并且按摩器与皮肤的贴合度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颈部按摩器,包括安装壳体和按摩头,所述安装壳体呈“C”型,所述按摩头设置在安装壳体的内侧弯曲面,所述安装壳体两端分别设置有颈枕,该颈枕与安装壳体之间设置有夹紧机构,该颈枕与安装壳体通过夹紧机构保持颈枕相互靠拢,所述安装壳体与颈枕围成一个颈部佩戴区,所述安装壳体设置有相互铰接的固定安装部和摆动安装部,所述按摩头分别安装在固定安装部与摆动安装部上,所述摆动安装部安装在固定安装部的下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安装部包括有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固定安装有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连接有第一驱动底座,所述摆动安装部包括有第二容纳腔,该第二容纳腔内设置有第二驱动底座,所述第一驱动底座和第二驱动底座上分别设置有按摩头安装位,按摩头连接在按摩头安装位上,按摩头的按摩端伸出固定安装部的壳体外端,所述第一驱动底座向摆动安装部侧分隔延伸有两块安装块,所述固定安装部设置有连通孔,所述第二驱动底座对应两块安装块位置向固定安装部侧延伸有两块连接板,该连接板穿过连通孔进入第一容纳腔与安装块转动连接,该安装块与连接板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所述转轴在两块安装块之间上安装有扭簧,该扭簧的一端扭臂与第一驱动底座的上端相抵,该扭簧的另一端扭臂与第二驱动底座的下端相抵。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摆动安装部在靠近固定安装部侧设置限位柱,该限位柱与固定安装部的侧壁相抵,该限位柱用于限制摆动安装部向颈部佩戴区侧摆动的幅度,所述固定安装部的外侧弯曲面向摆动安装部方向延伸有限位板,该限位板用于限制摆动安装部背向颈部佩戴区侧摆动的幅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安装部和摆动安装部分别设置有安装按摩头的第一安装孔,所述按摩头通过第一安装孔分别与第一驱动底座和第二驱动底座活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脊安适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温州脊安适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8114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