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线路板高压和油墨耐压测试治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77999.4 | 申请日: | 2017-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459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加余;张惠来;刘秋然;刘增辉;董克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胜宏科技(惠州)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28 | 分类号: | G01R31/28;G01R31/12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102 | 代理人: | 陈卫,罗志宏 |
地址: | 516211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线路板 高压 油墨 耐压 测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线路板生产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路板高压和油墨耐压测试治具。
背景技术
随着线路板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线路板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升。含线圈线路板产品作为高端线路板,其对电压和幽默耐压的要求较高,因此生产后,均需要对线圈线路板进行高压和油墨耐压测试,以确保产品的品质。现有的线路板生产企业对线圈线路板进行高压和油墨耐压测试时,均采用人工将单PCS线圈线路板放置在高压测试治具架上,然后操作人员使用活动电压笔测量每个PCS中的pin孔,此效率非常低下。线圈线路板在高压测试合格后,再通过人工将线圈线路板从高压测试治具中取出,并放置在油墨耐压测试治具中,在通过一条条铝带贴紧线圈线路板进行导通测试,此测试效率低下,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进行测试。
另外,由于单PCS线圈线路板尺寸小,采用人工进行高压和油墨耐压测试时,增加测试难度,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线圈线路板的生产。因此,如何克服现有的线圈线路板的高压和油墨耐压测试的测试效率问题,成为线路板生产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一种实用性强,测试效率高的线路板高压和油墨耐压测试治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实现:一种线路板高压和油墨耐压测试治具,包括上治具和与上治具相配合的下治具;所述的上治具包括上治具本体、设置在上治具本体上的上治具定位件以及平行排布在上治具本体上用于对线路板进行高压和油墨耐压测试的多组上治具测试组件;所述的下治具包括与上治具本体相匹配的下治具本体、与上治具定位件相匹配的下治具定位孔以及与上治具测试组件相匹配的下治具测试组件;所述的上治具测试组件包括用于对线路板进行油墨耐压测试的上治具铝条和用于对线路板进行高压测试的多组上治具测试针组;所述的下治具测试组件包括与上治具铝条位置相对应的下治具铝条和分别与上治具测试针组对应的多组下治具测试针组;所述的上治具测试针组和下治具测试针组均包括数量相同的测试针,且设置在上治具测试针组的测试针与设置在下治具测试针组的测试针之间错位分布;所述的上治具铝条和下治具铝条相配合、上治具测试针组和下治具测试针组相配合实现对线路板进行高压和油墨耐压测试。
优选地,所述的上治具定位件的数量和与下治具定位孔的数量相同,且位置相对应。
优选地,所述的上治具测试组件的数量与下治具测试组件相同,且上治具测试组件的数量大于1。
优选地,设置在同一个上治具测试组件的多组上治具测试针组中的测试针呈直线分布,且该直线与上治具铝条平行。
优选地,上治具测试针组的数量和下治具测试针组的数量相同,且上治具测试针组的数量大于2。
优选地,所述的上治具定位件包括与待测线路板高度相同的限位部和固定在下治具定位孔上的固定部,且限位部和固定部为一体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限位部和固定部均为圆柱体结构,且限位部的外径大于固定部的外径。
优选地,所述的固定部的外径与下治具定位孔的直径相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实用性强,治具制作成本低,且测试时,将多个线路板放置在下治具内,然后通过上治具和下治具配合,实现一次能够同时对多个线路板进行高压和油墨耐压测试,减少测试时间,提高了测试效率,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产能,减少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减少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满足日益增加的高端线路板需求。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下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治具定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上治具;11上治具本体;12上治具定位件;121限位部;122固定部;13上治具测试组件;131上治具铝条;132上治具测试针组;2下治具;21下治具本体;22下治具定位孔;23下治具测试组件;231下治具铝条;232下治具测试针组;3测试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胜宏科技(惠州)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胜宏科技(惠州)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7799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