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稳定型车载集线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77562.0 | 申请日: | 2017-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181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0 |
发明(设计)人: | 张旭;肖星星;曾鹏;张盼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乐荣工业精密组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3/04 | 分类号: | H02G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315300 浙江省杭州市萧***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稳定 车载 集线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线器,具体为一种稳定型车载集线器,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的功能配置越来越高,新功能的加入使得整车的零部件逐年增加,而消费者对车内使用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使得整车线束原本就捉襟见肘的空间进一步压缩,整车线束产品随着配置功能增加同样会更加占用空间,很多线束在设计的时候都无法避免的与车身部件干涉,不仅降低车辆组装效率,而且会增加质量风险,同时线束与线束对接部分是线束布置的重点,一种设计方式是直接护套下面植入插座夹片,再把夹片植入钣金孔,这种设计需要车体钣金开很多孔,因该部位在A柱附件,开很多孔难度大,且容易造成异响,另一种设计是用一个大的集线盒将A柱侧线线对接的接插件放在里面,这种集线盒往往占用空间很大,容易与其它部件干涉。
为解决上述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一种稳定型车载集线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稳定型车载集线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稳定型车载集线器,包括主体、接插件、卡扣、限位孔以及卡槽,所述主体内设有四个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分别设有接插件,所述主体的左侧面上固定设有一卡槽,所述主体设有一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上设有一限位孔,所述主体的底部固定设有卡扣。
进一步的,所述的主体、限位件以及卡扣为一体成型件。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该种稳定型车载集线器,解决了线束空间布局的困难,使线束在有限的空间里面能够将线线对接的接插件合理分布,避免跟其它部件干涉;优化线线对接接插件的固定方式,避免其与车体部件在行车过程中产生异响,从而影响车主行车舒适性,降低线束产品质量风险,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稳定型车载集线器的整体示意图;
图中:1、主体;2、接插件;3、卡扣;4、限位孔;5、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稳定型车载集线器,包括主体1、接插件2、卡扣3、限位孔4 以及卡槽5,所述主体1内设有四个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分别设有接插件2,所述主体1的左侧面上固定设有一卡槽5,所述主体1设有一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上设有一限位孔4,所述主体1的底部固定设有卡扣3;所述的主体1、限位件以及卡扣3为一体成型件。
具体使用过程:将车身线束将4个接插件2卡入主体1,把4个接插件全部植入到位后将主干段弯折放入卡槽5内,并在卡槽后端用胶布将卡槽5和线束绑在一起,避免线束振动,线束装配时,将卡扣3卡进钣金孔,把螺栓放进限位孔4用锁附治具锁到车体,通过斜对角设计可以完全固定住集线器,避免振动产生异响。
该线束接插件植入集线器后顺势将主干弯折过来绑在集线盒上,设计上充分利用可用空间,接插件植入的位置通过设计内嵌式卡扣将接插件牢固锁附,避免振动后产生异音,同时根据接插件的大小合理分配接插件位置,将集线盒的尺寸优化到最小,将有限的线束布置空间充分利用,避免与车体部件干涉,同时与车体的固定方式设计一个卡槽和一个限位孔,工人安装时先将卡槽卡入钣金孔,再将螺栓锁附住限位孔,方便工人操作,节省安装工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乐荣工业精密组件有限公司,未经杭州乐荣工业精密组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775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3D打印笔外壳结构及3D打印笔
- 下一篇:PE电力穿线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