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煮面器及煮面机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76503.1 | 申请日: | 2017-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810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2 |
发明(设计)人: | 孟建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孟建彬 |
主分类号: | A47J27/10 | 分类号: | A47J27/10;A47J27/18;A47J36/2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魏彦 |
地址: | 四川省资阳***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煮面 煮面机 托架 食品加工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 第一开关 加热系统 可拆卸的 面条口感 时间控制 市场应用 整体使用 可滑动 水加热 出锅 耗能 自动化 架设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煮面器及煮面机,属于食品加工技术领域。煮面器包括机体、面漏托架、面漏和用于控制加热系统对煮面水加热的控制开关;控制开关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面漏托架可滑动的设置于机体,面漏可拆卸的架设于面漏托架。其自动化程度较高,操作简单,整体使用效果较佳。其耗能低,通过精确化的时间控制,出锅的面条口感较佳。整个煮面器设计巧妙,操作简单,其市场应用潜力巨大。煮面机包括煮面器,其具有该煮面器的全部功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煮面器及煮面机。
背景技术
面条起源于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制作食用历史。面条是一种制作简单,食用方便,营养丰富,既可主食又可快餐的健康保健食品。早已为世界人民所接受与喜爱。
煮面的含义就是将面条放入水中煮熟后捞出的过程,再搭配各式各样的配料,即可食用。
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传统的煮面过程中至少存在以下缺点:
大量步骤需要人工操作,操作繁琐;
使用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煮面器,改善现有技术的不足,其能够通过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联动设计,在面漏架设在面漏托架上到最终煮面结束,能够实现面漏自动下降或上升,煮面水自动过滤、搅面,自动补水,自动启动加温等,实现智能化控制投面、煮面、搅面、捞面等工序,其自动化程度较高,操作简单,整体使用效果较佳。其耗能低,通过精确化的时间控制,出锅的面条口感较佳。整个煮面器设计巧妙,操作简单,其市场应用潜力巨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煮面机,其包括上述提到的煮面器,其具有该煮面器的全部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煮面器,其包括机体、面漏托架、面漏和用于控制加热系统对煮面水加热的控制开关;控制开关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面漏托架可滑动的设置于机体,面漏可拆卸的架设于面漏托架;煮面器具有面漏与面漏托架脱离,控制开关控制加热系统对煮面水不加热的第一状态;以及面漏放置于面漏托架上且使第一开关状态改变,控制开关控制加热系统对煮面水加热的第二状态;以及面漏放置于面漏托架上且使第一开关复位,面漏托架脱离第二开关且使第二开关状态改变,控制装置控制加热系统对煮面水加热的第三状态;以及面漏托架复位且使第二开关复位,控制开关控制加热系统对煮面水不加热的第四状态。
具体的,该煮面器通过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联动设计,在面漏架设在面漏托架上到最终煮面结束,能够实现面漏自动下降或上升,煮面水自动过滤、搅面,自动补水,自动启动加温等,实现智能化控制投面、煮面、搅面、捞面等工序,其自动化程度较高,操作简单,整体使用效果较佳。其耗能低,通过精确化的时间控制,出锅的面条口感较佳。整个煮面器设计巧妙,操作简单,其市场应用潜力巨大。
可选的,面漏包括相互连接的面漏沿口和漏网,面漏架设于面漏托架时,面漏沿口相对于面漏托架凸出,面漏托架滑动时,面漏沿口用于使第一开关的状态改变。
可选的,第一开关包括第一开关本体和第一抵接件,第一开关本体具有第一触点,第一抵接件可转动的连接于机体,第一抵接件包括相互连接的抵接部、转动部和作用部,抵接部用于抵接第一触点,转动部可转动的连接于机体,作用部用于抵接面漏沿口,作用部具有弹性。
可选的,第一开关本体为常开微动开关,第一抵接件呈“L”型,抵接部和作用部分别位于第一抵接件的两端,面漏托架具有滑动通道,第一触点位于第一开关本体的远离滑动通道的一侧,抵接部的运动方向相对垂直于面漏托架的滑动方向,在第二状态下,抵接部抵接于第一触点。
可选的,抵接部位于转动部与作用部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孟建彬,未经孟建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765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