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光伏降温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58663.3 | 申请日: | 2017-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106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发明(设计)人: | 王灵华;王丽萍;王小易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小易 |
主分类号: | H02S40/42 | 分类号: | H02S40/42;H01L31/04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24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温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伏配件技术领域,具体一种光伏降温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光伏发电已经日益普及,不仅大规模的光伏发电站越来越多,在普通的百姓家庭屋顶的分布式光伏电站也越来越多。常规的太阳能光伏组件,由光伏玻璃、前层胶膜、电池片、后层胶膜和背板依次层叠胶合后,再由组件边框而成,前、后胶膜用来密封太阳能光伏组件中的电池片,光伏玻璃及背板具有密封、绝缘和防水作用,从而使太阳能光伏组件具有防水、绝缘功能。
还有一种常规的双玻光伏组件,由光伏玻璃、前层胶膜、电池片、后层胶膜和光伏玻璃依次层叠胶合,由于采用双层玻璃夹胶结构,该光伏组件无需铝合金边框封装。
太阳能光伏组件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它主要是利用光电转换将照射到太阳能光伏组件上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但是太阳能光伏组件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的同时,因处于太阳光的直接照射,其深色的本体也因此吸收了大量的热量,使光伏组件的温度升高,从而降低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
而太阳能光伏组件发电效率跟温度有很大关系,组件在高温下的效率明显低于在常温下的效率,存在光伏温度过高导致光电转化率降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光伏降温系统,解决光伏组件运行温度过高导致光电转化率降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光伏降温系统,包括光伏组件和散热玻璃,光伏组件包括常规组件和双玻组件,其特征在于:光伏组件的背面设有耐候胶,耐候胶与散热玻璃连接,耐候胶设计有冷却水道,冷却水道与散热玻璃连接,冷却水道设有进出阀,进出阀外接管道。耐候胶预设成弯折形状,再覆盖散热玻璃后,中间形成的冷却水道具有一定伸缩性,防止冷却液在低温冰冻时,挤裂玻璃;冷却水道中流走的冷却液带走了光伏组件的热量从而实现降温效果;管道、进出阀可以满足冷却液的进出,温感控制水泵可以对冷却液的进出调节,有利于控制冷却水流量来对光伏组件进行降温,解决了光伏组件运行温度过高导致光电转化率降低的问题。
进一步,散热玻璃预留有接线盒孔,方便光伏组件背面接线盒的安装。
进一步,散热玻璃预留有进出阀接口,内与冷却水道连接,外与管道连接,使连接更加方便牢固,防止冷却液泄露。
进一步,管道进口设有水泵,管道出口设有温感设备。水泵可以加快或减慢冷却液在组件内部的流动,从而调节冷却速度;当出口处温度高于或低于设定的临界值,温感设备感应并提高或减低进水管道水泵的转速,来达到实时控制。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光伏组件背面预设成弯折形状的耐候胶,再覆盖散热玻璃后,中间形成的冷却水道具有一定伸缩性,防止冷却液在低温冰冻时,挤裂玻璃;冷却水道中流走的冷却液带走了光伏组件的热量从而实现降温效果;管道、进出阀可以满足冷却液的进出,温感控制水泵可以对冷却液的进出调节,有利于控制冷却水流量来对光伏组件进行降温,解决了光伏组件运行温度过高导致光电转化率降低的问题。
本散热玻璃片预留接线盒孔,方便光伏组件背面的接线盒安装,基本上无需改造现有生产工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光伏降温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B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串联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并联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光伏降温系统,包括光伏组件12和散热玻璃1,光伏组件12背面预设弯折形状的耐候胶2,再覆盖散热玻璃1后,中间形成具有一定伸缩性弹性的冷却水道3,冷却水道3中流走的冷却液带走了光伏组件12的热量从而实现降温效果;管道9、进出阀4可以满足冷却液的进出,温感设备11控制水泵10可以对冷却液的进出调节,有利于控制冷却水流量来对光伏组件12进行降温,解决了光伏组件12运行温度过高导致光电转化率降低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小易,未经王小易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586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