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自走式花生捡拾收获机的输送漏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57015.6 | 申请日: | 2017-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402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7 |
发明(设计)人: | 裴学昌;解建恒;裴书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德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D29/00 | 分类号: | A01D29/00;A01D33/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32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花生 捡拾 收获 输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花生收获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使用方便,工作效率高的用于自走式花生捡拾收获机的输送漏土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步高升,生活中各种工具也不断迅速出现了,特别在农业方面,以前到花生收获季节,都是人工在田间进行工作,逐渐的花生收获机成功出现了,使农民从重体力劳动中得到了解放,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不再用人工进行收获花生。且自走式花生联合收获机在田间一次性能够完成挖掘、运输、分离、摘果、清选和集果等功能,由于我国土质、品种、作物干湿和农艺要求不同,机具适宜性太差,收获效率低。农机专家推荐意见,政府引导“花生收获机械化模式应采取分段收获模式”,即花生通过挖掘收获机收获,铺放田间,再通过自然晾晒干,花生会增产增量,更方便自走式花生捡拾收获机分段作业。目前,我国自走式花生捡拾收获机正处于开发期,收获中工作效率并不高,特别是晾晒后的花生秧果上面带有很多土壤与土块,直接制约收获作业质量的难题。需要人工再次加工将土壤进行筛选,这样下来,不仅耗费人力,而且耗费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避免自走式花生捡拾收获机在工作时工作效率低,因带土多直接影响作业质量,而提供了一种用于自走式花生捡拾收获机的输送漏土装置,本实用新型不仅工作效率高,而且此装置与整个收获机的配合,可以保证摘下的花生果更加干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用于自走式花生捡拾收获机的输送漏土装置,包括捡拾器装置与安装在捡拾器装置后方的喂入搅龙筒装置,所述的捡拾器装置包括捡拾器和设置在捡拾器上用于捡拾花生的弹簧捡拾齿,所述的喂入搅龙筒装置包括带有螺旋叶片的搅龙筒和设置在搅龙筒下方的捡拾台底板,所述的搅龙筒端部安装有带动搅龙筒转动的驱动装置一,所述的捡拾台底板上设置有n个用于漏土的孔洞,n>2,所述的捡拾台底板后方固定连接安装有输送槽,所述的输送槽底部固定安装有输送槽底板,所述的输送槽内前后两端各安装有转动辊,所述的两根转动辊之间的端头平行套装有链条,所述的平行链条上设置有用于拨送花生秧的耙齿板,所述的输送槽底板固定设置于链条的最下方,所述的输送槽外部安装有带动转动辊转动的驱动装置二。
优选的,所述的搅龙筒上螺旋叶片两端呈对称设置,螺旋推运方向为向搅龙筒中部倾斜集中。
优选的,所述的搅龙筒中部安装有用于拨送花生秧棵的伸缩齿杆。
优选的,所述搅龙筒下方的底板上的孔洞呈排排列,且相邻两排孔洞交错分布不在一列上。
优选的,所述的输送槽通过一连接板与底板中部固定安装,且输送槽进口与搅龙筒中部下方位置对应。
优选的,所述的输送槽内的输送槽底板上设置有漏孔。
优选的,所述的耙齿板上部为锯齿状。
优选的,所述的驱动装置二与驱动装置一通过传动链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简单的结构可以实现自走式花生捡拾收获机在对花生进行收获时,在捡拾台运输过程中将花生果和花生枝叶上的泥土筛选掉,同时输送槽也有漏土的作用并将捡拾台送来的花生果和棵传送至花生摘果室,该输送漏土装置不仅解决花生果棵的泥土、泥块堵塞难题,同时减少了机器的故障率。还提高了花生收获的工作效率,也节约了成本,减少人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捡拾器装置与搅龙筒结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捡拾台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输送槽壳体的俯视图。
图4为输送槽的内部俯视图。
图5为输送槽的侧视图。
图中:1-捡拾器,2-弹簧捡拾齿,3-搅龙筒,4-伸缩齿杆,5-连接板,6-捡拾台底板,7-孔洞,8-输送槽,9-转动辊,10-输送槽底板,11-漏孔,12-链条,13-链轮,14-皮带轮,15-压送辊,16-耙齿板,17-链条托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德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河南德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570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