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提升倒档机构入档率的手动变速箱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54743.1 | 申请日: | 2017-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118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6 |
发明(设计)人: | 王浩;陈国安;李结院;张盛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3/20 | 分类号: | F16H3/20;F16H55/17;F16H55/06 |
代理公司: | 广州中瀚专利商标事务所44239 | 代理人: | 黄洋,盖军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升 机构 入档 手动 变速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手动变速箱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一种提升倒档机构入档率的手动变速箱。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购买力的增强,家庭轿车已快速进入平常百姓家庭,成为人们日常代步的主要交通工具。另外,由于巨大的中国市场,国际品牌的轿车大量涌入,国内市场的轿车产品款式也日益丰富,人们对轿车的选择性也越来越多,对轿车各方面性能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代步工具,而对整车的舒适性和驾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在市场上占大部分比率的手动变速箱乘用车,换挡舒适性是整车开发和客户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对倒档入档率的关注度也日益变的重要,也是影响潜在客户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市场上,变速箱生产厂家在综合成本、倒档机构使用率及布置上的精简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倒档机构仍然采用齿轮换挡的方式,齿轮式机构在倒档时存在一定的入档失误率,在整车开发及市场客户反馈时此类抱怨较大。因此,如何提高倒档机构一次性入档的成功率,是各整机厂研发关注的一项重要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提升倒档机构入档率的手动变速箱,以解决齿轮式倒档机构倒档时存在一定的入档失误率的问题,提高手动变速箱倒档机构入档的一次性成功率,从而增强客户的操作乐趣,提高客户对产品的满意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提升倒档机构入档率的手动变速箱,包括倒档惰轮、输入轴齿轮和输出轴齿轮,关键在于,所述倒档惰轮、输入轴齿轮和输出轴齿轮的啮合齿的锥角的角度范围为95°±5°,所述倒档惰轮相邻啮合齿的长度相差预定的范围,且长短依次错开。本实用新型的提升倒档机构入档率的手动变速箱沿用现有产品的结构和布置,但减小了倒档惰轮、输入轴齿轮和输出轴齿轮的啮合齿的锥角的角度,并且将倒档惰轮的啮合齿采用长短齿,长短依次错开,增加了导向作用,使倒档惰轮更易于与输入轴齿轮和输出轴齿轮同时接入啮合,提高了手动变速箱倒档机构入档的一次性成功率。
进一步地,所述倒档惰轮相邻啮合齿的长度相差范围为0.5mm±0.2mm,倒档惰轮的啮合齿呈长、短齿依次错开的规律性设置,并且在上述范围内更易于与输入轴齿轮和输出轴齿轮同时啮合。
进一步地,所述倒档惰轮和/或输入轴齿轮和/或输出轴齿轮的材料为20CrMnTiH齿轮钢,该材料性能良好,耐冲击力和摩擦力强,使用寿命长。
进一步地,该提升倒档机构入档率的手动变速箱还包括惰轮轴和惰轮拨叉,所述倒档惰轮套设在所述惰轮轴上并可沿着所述惰轮轴的轴向移动,所述惰轮拨叉设置于所述倒档惰轮上并可拨动所述倒档惰轮沿惰轮轴的轴向移动。本实用新型中的倒档惰轮、输入轴齿轮和输出轴齿轮沿用现有产品的结构,三者轴线相互平行且呈三角布置;实践中,拨动惰轮拨叉,倒档惰轮沿着惰轮轴轴向滑动,进而主动与输入轴齿轮和输出轴齿轮同时接入啮合,实现车辆的倒档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升倒档机构入档率的手动变速箱通过减小倒档惰轮、输入轴齿轮和输出轴齿轮的啮合齿的锥角的角度,并且将倒档惰轮的啮合齿采用长短齿,且长短依次错开,显著提高了倒档入档的一次性成功率;在量产产品的基础上,产品的布置不变动,仅优化零部件的加工参数,研发、制造方面的投入少;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工艺上易于实现,易于平台化,在增强整机厂产品的竞争力,扩大市场的占有率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提升倒档机构入档率的手动变速箱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提升倒档机构入档率的手动变速箱的右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提升倒档机构入档率的手动变速箱的倒档惰轮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提升倒档机构入档率的手动变速箱的输出轴齿轮示意图。
附图标示:1、倒档惰轮;2、惰轮轴;3、惰轮拨叉;4、输入轴齿轮;5、输出轴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实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547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反恐无人机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公交车车门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