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单振动台实现多点激励的转换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47719.5 | 申请日: | 2017-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746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6 |
发明(设计)人: | 闫磊;李青宁;陈敏;程龙飞;郭远臣;刘芳平;申纪伟;远广要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三峡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M7/02 | 分类号: | G01M7/02 |
代理公司: | 成都睿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17 | 代理人: | 薛波 |
地址: | 404100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振动 实现 多点 激励 转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地震模拟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单振动台实现多点激励的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振动台试验作为一种最直接有效的再现地震过程的试验手段,已在结构动力试验领域被广泛应用。从1970年世界第一台地震模拟振动台建成以来,结构工程的抗震研究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自此之后,全世界兴建了大量的地震模拟振动系统,用于各种结构的抗震研究。我国于1983年在国内首次自行研制了3m×3m振动台,此设备的成功研制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各地均已建成或拟建大量的空间大跨结构;与此同时,我国目前处于地震活跃期,空间大跨结构由于其平面展布尺寸较大,导致各支点接收到的地震波存在一定差异,为尽量真实模拟多点激励对大跨空间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国内外建设了一些大型台振系统,但是由于台阵系统造价昂贵,试验、维护费用高,所以在国内外台阵系统数量仍然较少。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上述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振动台实现多点激励的转换装置,该转换装置能够实现单振动台对大跨度空间结构模型的多点激励,本转换装置具有理论基础清晰、结构机理明确、转换效果明显、便于操作、成本低、应用性高等特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优选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单振动台实现多点激励的转换装置,包括连接机构和子振动机构;连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多组第一连接组件和对应组数的第二连接组件;第一连接组件包括层叠连接的第一传递杆,分散传力钢板和用于与母振动台连接的固定钢板,多根第一传递杆平行设置,多组第一连接组件通过第一连接杆连接;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二传递杆,多根第二传递杆平行设置,多组第二连接组件通过第二连接杆连接,第一传递杆和对应的第二传递杆通过阻尼器连接;子振动机构包括底座,工作平台和固定组件,工作平台连接于第二连接杆,工作平台与底座活动连接,固定组件连接于工作平台远离底座的一侧。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底座设置有轨道,工作平台朝向底座的一侧设置有滚轮,滚轮嵌设于轨道。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固定组件包括多根第一固定杆和多根第二固定杆,多根第一固定杆平行设置,第一固定杆的一端与工作平台连接,第二固定杆垂直连接于第一固定杆的另一端,每根第二固定杆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两相邻第一固定杆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阻尼器的相对两侧分别连接有连接扣件,两个连接扣件远离阻尼器的一侧分别与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连接扣件与阻尼器之间通过销栓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连接机构还包括两根斜撑杆,斜撑杆的一端与第二传递杆远离阻尼器的端部连接,斜撑杆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杆的中心。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斜撑杆与第二传递杆和第一连接杆焊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单振动台实现多点激励的转换装的有益效果是:
该装置不仅可以通过控制参数成功模拟地震波的时滞、增幅及衰减效应,同时可以节约高额的振动台试验费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单振动台实现多点激励的转换装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单振动台实现多点激励的转换装的正视图。
附图标记:100-单振动台实现多点激励的转换装置;200-连接机构;300-子振动机构;210-第一连接杆;220-第二连接杆;230-第一连接组件;240-第二连接组件;250-阻尼器;260-斜撑杆;231-第一传递杆;232-分散传力钢板;233-固定钢板;241-第二传递杆;251-连接扣件;252-销栓;310-底座;320-工作平台;330-固定组件;311-轨道;321-滚轮;331-第一固定杆;332-第二固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三峡学院,未经重庆三峡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4771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即插式充电宝的壳体
- 下一篇:一种串联蓄电池供电与充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