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非预混烧嘴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43032.4 | 申请日: | 2017-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735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6 |
发明(设计)人: | 程奇伯;张道明;王宏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赛迪热工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赛迪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D14/22 | 分类号: | F23D14/22;F23D14/4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75 | 代理人: | 廖曦 |
地址: | 401122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非预混烧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烧器领域,涉及一种非预混烧嘴。
背景技术
冶金加热炉上使用的侧烧嘴大多采用空气对燃料的同轴包裹结构,先是采用旋转的一次空气,来强化空气和燃料的扩散混合强度,以确保燃烧的稳定性,并提高能力调解能力,然后再利用外围的二次空气拉长火焰,并实现分级燃烧,以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
这种结构的燃烧器在能力调解比方面确实有比较大的优势,但旋转的一次空气在确保燃烧稳定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燃烧反应的局部高温区,空气对燃料的同轴包裹结构也火焰的铺展面,导致火焰分布太过集中,对加热区的温度均匀性不利,而且也限制了NOx的进一步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预混烧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非预混烧嘴,包括喷嘴本体和主燃烧区,所述喷嘴本体为中心对称体结构,其上设有三组空气喷口单元和两组燃料喷口单元,所述三组空气喷口单元均布在喷嘴本体的圆周方向上,并按喷嘴本体的竖直对称面对称布置,所述两组燃料喷口单元对称设置在中心组空气喷口单元的两侧,并设置在喷嘴本体的水平对称面的上方。
进一步,每组空气喷口单元的空气喷口数量至少为1个,每个空气喷口设置为圆柱形。
进一步,每组燃料喷口单元的燃料喷口数量为1个,每个燃料喷口设置为圆柱形。
进一步,燃料喷口单元的分布圆周的大小不大于空气喷口单元的分布圆周大小。
进一步,所述空气喷口单元喷出的空气为热空气,空气温度不低于400℃。
进一步,所述燃料喷口流速和空气喷口流速均不低于60m/s,且两者之间相差不大于20%。
进一步,还包括设置在喷嘴本体和主燃烧区之间的气体回流控制区。
进一步,所述气体回流控制区为喇叭形圆台结构,且由烧嘴本体向主燃烧区扩张,扩张角度为30°~12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非预混烧嘴,取消了旋转空气结构或助燃空气对燃料的同轴均匀包裹结构,采用非对称扩散燃烧方式,实现上下两层区域欠氧燃烧和过氧燃烧的有机结合,并辅助以气体回流控制,控制主燃区气体回流,大幅度降低燃烧区局部反应物浓度和最高温度,并有效扩大燃烧反应区域,增大火焰覆盖面,大幅改善加热区域的温度均匀性,显著降低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指标。本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于冶金、机械、化工等行业以气体为燃料的热工设备上,尤其是对烧嘴能力条件比要求不高的脉冲燃烧控制系统上。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非预混烧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非预混烧嘴,包括喷嘴本体1和主燃烧区2,所述喷嘴本体1为中心对称体结构,其上设有三组空气喷口单元5和两组燃料喷口单元4,所述三组空气喷口单元5均布在喷嘴本体1的圆周方向上,并按喷嘴本体1的竖直对称面对称布置,包括中间组空气喷口单元和设置在5-1两侧的空气喷口单元5-2和5-3,所述两组燃料喷口单元4包括4-1和4-2,对称设置在中心组空气喷口单元5-1的两侧,并设置在喷嘴本体的水平对称面的上方。其中4-1设置在5-1与5-3之间,4-2设置在5-1与5-2之间。优选地,燃料喷口单元4的分布圆周的大小不大于空气喷口单元的5分布圆周大小。
本实施例中,为了控制流股的稳定性以及燃烧过程的局部反应强度,空气和燃料的喷出工况速度不低于60m/s,且两者之间相差不超过20%;使用的空气为热空气,空气温度不低于400℃。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喷嘴本体1和主燃烧区2之间设有气体回流控制区3。所述气体回流控制区3为喇叭形圆台结构,且由烧嘴本体向主燃烧区扩张,扩张角度为30°~120°。所述气体回流控制区域3为主燃烧区2到烧嘴本体1的过渡区域,通过扩张角的大小控制从主燃烧区回流到空气或燃料喷出口位置的气体回流量,避免过量燃烧废气回流到喷出位置,破坏出口流股的稳定性,尤其是破坏燃料流股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赛迪热工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赛迪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重庆赛迪热工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赛迪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4303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