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船用水舱空气管疏水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38896.7 | 申请日: | 2017-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732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6 |
发明(设计)人: | 刘小军;沈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六0四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16T1/22 | 分类号: | F16T1/22;F16T1/38 |
代理公司: | 上海远同律师事务所31307 | 代理人: | 刘必榕 |
地址: | 200032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船用水舱空 气管 疏水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船用水舱空气管疏水器。
背景技术
当前,海工船、工程船等船舶的空气管受限于结构的影响,部分水舱的空气管无法设计在舱柜顶部位置。常用的解决方式是按侧开型式进行设计。为满足船体开孔规范及焊接工艺的要求,侧开型式方案中,在水舱侧壁开设的用以穿过空气管的孔距舱顶会有一定高度。由于存在这个高度,使该舱水介质液面不能到达设计要求的高度,进而降低舱柜的装载量。为提高装载量,通常采用U形管设计方式,具体如图1所示,水舱100的侧壁101内穿设有空气管103,空气管103在水舱内的管路朝舱顶102弯曲。
目前U形管设计方式存在以下情况:在舱柜满载荷的情况下,受到船舶的运动作用会导致水舱中的水介质不可避免地进入到空气管103中,但该空气管的自身构造形式致使进入该管中的介质无法自动排出,长期储存在空气管103中,形成积液104。这种情况导致空气管的内壁一方面会长期受到水介质侵蚀,减少空气管使用寿命;另一方面空气管内部空间被水介质占用,降低了空气管中空气流通的有效截面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船舶水舱侧面开设的空气管存在无法有效排除积液以及积液致使空气管流通面积减小的缺陷,提供一种船用水舱空气管疏水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船用水舱空气管疏水器,其包括三通管体,三通管体包括管口固接于水舱侧壁的侧管部、管口朝上的上管部以及管口朝下的下管部;下管部的管口设有第一金属网,第一金属网的外部设有下盖板,下盖板固设于下管部,下盖板上设有第一透水孔;下管部的内腔固设有第一挡环,第一挡环的下方设有弹性圈,弹性圈和第一金属网之间夹设有内衬套;内衬套为管状;内衬套的内腔设有空心金属球,内衬套的长度大于空心金属球的外径;弹性圈的内圈直径小于第一挡环的内圈直径,空心金属球的外径大于弹性圈的内圈直径。
较佳地,内衬套的管壁上设有多个通孔,内衬套和下管部之间设有供液体通过的间隙。
较佳地,内衬套上的通孔的孔壁为斜向下分布。
较佳地,弹性圈上设有环形凸起,环形凸起的外侧壁抵接于内衬套的内壁,环形凸起和内衬套为过盈配合。
较佳地,上管部的管口设有第二金属网,第二金属网的外部设有上盖板,上盖板固设于上管部,上盖板上设有第二透水孔;上管部的内腔固设有第二挡环。
较佳地,上管部和下管部位于一条直线上,上管部和下管部均与侧管部垂直;上管部和下管部对称分布于侧管部的两侧。
较佳地,侧管部的管口焊接有法兰。
较佳地,第一挡环和下盖板均通过螺钉固定于下管部。
较佳地,弹性圈为硅橡胶圈。
较佳地,内衬套、空心金属球、第一金属网的材料均为不锈钢。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利用水介质对空心金属球产生的浮力为动力,利用液面的上升和回落来实现下管部的关闭和打开;当下管部关闭后,可以使自闭线位置较高,提高了水舱的装载量;当下管部打开后,可以实现了空气管中积液自动排出功能,这样,空气管中无积液,空气管的流通面积不会因为积液现象而变小。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空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A-A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4中C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内衬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弹性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一种船用水舱空气管疏水器,其包括三通管体200,三通管体200包括管口固接于水舱侧壁300的侧管部201、管口朝上的上管部202以及管口朝下的下管部203。
下管部203的管口设有第一金属网204,第一金属网204的外部设有下盖板205,下盖板205固设于下管部203,下盖板205上设有第一透水孔206。下管部203的内腔固设有第一挡环207,第一挡环207的下方设有弹性圈208,弹性圈208和第一金属网204之间夹设有内衬套209。弹性圈208为硅橡胶圈,可以为无毒硅橡胶圈。第一挡环207和下盖板205均通过螺钉217固定于下管部203。内衬套209、第一金属网204的材料均为不锈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六0四研究院),未经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六0四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3889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