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能够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的直饮水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936210.0 | 申请日: | 2017-07-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0319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8 |
| 发明(设计)人: | 彭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A47J31/00 | 分类号: | A47J31/00;A47J31/46;A47J31/56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张金亭 |
| 地址: | 300073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加热器 过滤器 电动阀 蓄水箱 温水 换热管 第二温度传感器 第一温度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 开水蓄水箱 直饮水装置 控制器 增温器 蓄水 凉水 水管 能源 过滤器连接 通讯总线 运行费用 热回收 直饮水 节约 进口 开水 电价 出口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够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的直饮水装置,包括过滤器、加热器、开水蓄水箱、温水蓄水箱、凉水蓄水箱和控制器,过滤器与加热器连接,在连接过滤器与加热器的水管上设有第一电动阀,加热器与开水蓄水箱、温水蓄水箱和凉水蓄水箱连接,在开水蓄水箱内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和增温器,在温水蓄水箱内设有换热管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换热管进口与过滤器连接,出口与加热器连接,在连接换热管进口与过滤器的水管上设有第二电动阀,第一电动阀、第二电动阀、加热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增温器均通过通讯总线与控制器相连。本实用新型利用谷值电价续存直饮水,降低运行费用;将温水蓄水箱内的热量进行热回收,避免了能源的浪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直饮水装置,特别是一种能够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的直饮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直饮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直饮水装置的能耗在建筑总能耗中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人们对直饮水的温度需求主要有三种:凉水、温水和开水。现有直饮水装置只能满足凉水和开水两种需求,不能满足温水需求,造成饮用人员需要将开水冷却至温水,冷却过程造成能量的浪费;直饮水需求集中在白天,此时电价较高,造成直饮水装置的运行费用较高。造成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直饮水装置在设计之初并未考虑人们的需求和峰谷平电价政策对运行费用的影响,为消除现有弊端,需要提出更佳的系统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能够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的直饮水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能够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的直饮水装置,包括过滤器、加热器、开水蓄水箱、温水蓄水箱、凉水蓄水箱和控制器,所述过滤器设有一个进口和三个出口,所述加热器设有二个进口和二个出口,所述开水蓄水箱设有一个进口和一个出口,所述温水蓄水箱设有二个进口和二个出口,所述凉水蓄水箱设有一个进口和一个出口;所述过滤器的第一出口与所述加热器的第一进口通过水管Ⅰ连接,在所述水管Ⅰ上设有第一电动两通阀;所述加热器的第一出口与所述开水蓄水箱的进口通过水管Ⅱ连接,在所述开水蓄水箱内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和增温器,在所述开水蓄水箱的出口上连接有开水出水管,在所述开水出水管上设有第一手动阀;所述加热器的第二出口与所述温水蓄水箱的第一进口通过水管Ⅲ连接;所述过滤器的第二出口与所述温水蓄水箱的第二进口通过水管Ⅳ连接,在所述水管Ⅳ上设有第二电动两通阀,在所述温水蓄水箱内设有换热管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换热管的进口与所述温水蓄水箱的第二进口连接,所述换热管的出口与所述温水蓄水箱的第二出口连接,所述温水蓄水箱的第二出口通过水管Ⅴ与所述加热器的第二进口连接,在所述温水蓄水箱的第一出口上连接有温水出水管,在所述温水出水管上设有第二手动阀;所述过滤器的第三出口与所述凉水蓄水箱的进口通过水管Ⅵ连接,在所述凉水蓄水箱的出口上连接有凉水出水管,在所述凉水出水管上设有第三手动阀;所述第一电动两通阀、所述第二电动两通阀、所述加热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所述增温器均通过通讯总线与所述控制器相连。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一)运行费用低,充分利用谷值电价续存直饮水,大幅降低了直饮水装置的运行费用。
二)节约能源,将温水蓄水箱内的热量进行热回收,避免了能源的浪费。
三)环境友好,能源利用降低,污染物排放减少,环境效益明显。
综上,本实用新型在充分利用电价政策、增加直饮水温度需求的同时,降低了运行能耗和运行费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直饮水装置的优化改进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未经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362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