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肛门塞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22514.1 | 申请日: | 2017-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722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5 |
发明(设计)人: | 叶家薇;桂红民;刘红梅;赵英;朱天娥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州浙北明州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31/00 | 分类号: | A61M3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连围 |
地址: | 313000 浙江省湖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肛门塞 插管 本实用新型 排泄物 单向膜片 旁通管 气囊圈 外漏 尖头状 可连接 肛门 拔除 放入 鼓气 可用 内塞 上斜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肛门塞,包括肛门塞主体(10)及插管(20),肛门塞主体(10)前端设有一个凹槽(101),肛门塞主体(10)的前段设有两个气囊圈(103),肛门塞主体(10)内部设有一个通道(102),通道(102)后端设有一个单向膜片(106),插管(20)前端为尖头状,插于通道(102)后端内部,插管(20)上斜插有一根旁通管(20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凹槽内放入退烧药,可用于在肛门内塞退烧药;气囊圈鼓气后,可防止排泄物外漏;单向膜片可防止在拔除插管时,排泄物外漏;旁通管可连接其他管路,以备其他用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新型肛门塞。
背景技术:
临床上,肛门插管灌肠的患者,会出现排泄物从插管与皮肤之间的间隙内漏出的现象,甚至出现插管意外脱落,排泄物倾倒一地的现象,临床上只是将插管用胶带进行固定,无法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且在临床诊治中常会遇到腹泻或或肛门括约肌松弛患者,大便成水样,污染下身及床单,如果能设计一种能快速固定插管,且可防止排泄物外漏的装置的话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设计一种新型肛门塞是十分有益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新型肛门塞。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凹槽内放入退烧药,可用于在肛门内塞退烧药;气囊圈鼓气后,可防止排泄物外漏;单向膜片可防止在拔除插管时,排泄物外漏;旁通管可连接其他管路,以备其他用处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措施如下:
一种新型肛门塞,包括肛门塞主体及插管,所述肛门塞主体前端设有一个凹槽,肛门塞主体的前段设有两个气囊圈,肛门塞主体内部设有一个通道,通道后端设有一个单向膜片,插管前端为尖头状,插于通道后端内部,插管上斜插有一根旁通管。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两个气囊圈通过内部气管连通外部的注射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肛门塞主体后端设有一个手持圈。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旁通管末端盖有一个帽盖。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凹槽内放入退烧药,可用于在肛门内塞退烧药;气囊圈鼓气后,可防止排泄物外漏;单向膜片可防止在拔除插管时,排泄物外漏;旁通管可连接其他管路,以备其他用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0、肛门塞主体;101、凹槽;102、通道;103、气囊圈;104、内部气管;105、注射器;106、单向膜片;107、手持圈;20、插管;201、旁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
实施例:见图1所示,一种新型肛门塞,包括肛门塞主体10及插管20,所述肛门塞主体10前端设有一个凹槽101,肛门塞主体10的前段设有两个气囊圈103,肛门塞主体10内部设有一个通道102,通道102后端设有一个单向膜片106,插管20前端为尖头状,插于通道102后端内部,插管20上斜插有一根旁通管201。
所述两个气囊圈103通过内部气管104连通外部的注射器105。
所述肛门塞主体10后端设有一个手持圈107。
所述旁通管201末端盖有一个帽盖。
工作原理:
一种新型肛门塞,肛门塞主体10前端设有一个凹槽101,肛门塞主体10的前段设有两个气囊圈103,肛门塞主体10内部设有一个通道102,通道102后端设有一个单向膜片106,插管20前端为尖头状,插于通道102后端内部,插管20上斜插有一根旁通管201,两个气囊圈103通过内部气管104连通外部的注射器105,肛门塞主体10后端设有一个手持圈107,旁通管201末端盖有一个帽盖,凹槽101内放入退烧药,可用于在肛门内塞退烧药,不用手持塞退烧药;气囊圈103鼓气后,可防止排泄物外漏;单向膜片106可防止在拔除插管20时,排泄物外漏;旁通管201可连接其他管路,以备其他用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州浙北明州医院有限公司,未经湖州浙北明州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2251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中医妇科栓剂给药装置
- 下一篇:一种耳鼻喉科专用给药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