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隔热功能的汽车内饰隔音垫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15856.0 | 申请日: | 2017-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565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30 |
发明(设计)人: | 刘磊;温同民;李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嘉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5/02 | 分类号: | B32B5/02;B32B33/00;B32B25/04;B60R1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90 | 代理人: | 胡剑辉 |
地址: | 236500 安徽省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隔热 功能 汽车 隔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内饰用品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内饰隔音垫,具体是一种具有隔热功能的汽车内饰隔音垫。
背景技术
汽车隔音是根据车辆的性能、相应的路况、使用条件,对汽车产生的发动机噪声、轮胎与路面产生振动的共鸣声、车厢内组件因间隙或老化受挤压力产生的摩擦声等作细致处理,以提高汽车乘坐的舒适性。现有技术当中最有效的隔音方法就是在汽车关键部位添加隔音垫,目前汽车内部所使用的隔音垫多是普通的橡胶垫,虽然确实可以起到隔音的效果,但是仍需要对隔音效果作进一步的优化。
本实用新型现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不但具有良好的隔音效果,而且还实现了良好的吸音效果,良好的吸音效果能够消除汽车金属的共振,达到改善了车内音频环境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隔热功能的汽车内饰隔音垫,该隔音垫不但具有吸音效果,而且具有隔音效果,在吸音与隔音的共同作用下不但能够降低车内金属共振产生的声响,而且有效的隔绝外界与车内的音频环境,让车内更加安静,还能进一步提升车内音箱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具有隔热功能的汽车内饰隔音垫,包括吸音层本体,所述吸音层本体的上表面粘结有吸音层;所述吸音层本体的下表面粘结有隔音层;
所述吸音层本体呈蜂窝状结构,其由若干个吸音块组成,每一个所述吸音块的中心设置有一个吸音格,所述吸音格的截面呈正六边形形状,吸音格的内部为空腔设置,所述空腔内填充有多孔纤维。
所述吸音层的外侧粘结有混合纤维层。
所述隔音层的外侧粘结有丁基橡胶层。
所述吸音格的周围均布有六个吸音格。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在吸音层外侧粘结混合纤维层,混合纤维层具有多孔、疏松、透气的特点,由于吸音层外侧和内部有很多小孔,声波进去后,会发生反射,这样经过声波的叠加后,声波就会变小,从而起到吸音的技术效果;
2、本实用新型采用在吸音格内填充多孔纤维,使得声能容易进入和透过多孔纤维,由于多孔纤维的材质具有多孔、疏松和透气性能,同时具有大量的、互相贯通的、从表到里的微孔,即具有一定的透气性,当声波入射到多孔纤维表面时,引起微孔中的空气振动,由于摩擦阻力和空气的黏滞阻力以及热传导作用,将相当一部分声能转化为热能,从而起吸音作用;
3、本实用新型采用在隔音层外侧粘结有丁基橡胶层,增加了隔音层的厚度,使隔音层密实无缝隙,难于吸收和透过声能,从而实现了更好的隔音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具有隔热功能的汽车内饰隔音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吸音本体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吸音格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示:1-吸音层本体,11-吸音块,111-吸音格,2-吸音层,3-混合纤维层,4-隔音层,5-丁基橡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具有隔热功能的汽车内饰隔音垫,参见图1、图2和图3,包括吸音层本体1,所述吸音层本体1的上表面粘结有吸音层2,所述吸音层2的外侧粘结有混合纤维层3;所述吸音层本体1的下表面粘结有隔音层4,所述隔音层4的外侧粘结有丁基橡胶层5;
所述吸音层本体1呈蜂窝状结构,其由若干个吸音块11组成,每一个所述吸音块11的中心设置有一个吸音格111,所述吸音格111的周围均布有六个吸音格111,所述吸音格111的截面呈正六边形形状,吸音格111的内部为空腔设置,所述空腔内填充有多孔纤维;
所述吸音层由以下按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竹炭纤维70份、麻纤维80份、聚酯纤维30份、玻璃纤维20份;
所述隔音层由以下按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丁腈橡胶70份、氧化铝粉30份、石英粉20、硫磺0.7份、邻苯二甲酸二辛酯0.3份、氯化石蜡2份、三氧化二锑3份、偶氮二甲酰胺0.4份、碳酸氢钠0.2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嘉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嘉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1585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