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907638.2 | 申请日: | 2017-07-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327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3 |
| 发明(设计)人: | 殷建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8D21/00 | 分类号: | F28D2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01 | 代理人: | 巴晓艳 |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市***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 装置 热交换 结构 | ||
【技术领域】
一种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尤指一种以致冷晶片作为主动式冷却介面对发发热源进行冷却之的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对发发热源进行解热之散热装置或散热模组主要由单一或复数散热单元相互组合所构成,该散热单元有散热器、均温板、热管等,而其中由铜或铝材质所制成的均温板、热管主要作为吸热热传导热之用途使用。
另者,散热装置中亦有透过水冷方式对发热源进行散热之结构,此种水冷方式主要透过于底部设置铜或铝热传导性质较佳的材质制成之导热底板,并该导热底板一侧直接接触发热源,该导热底板的另一侧设置复数鳍片或鳍柱作为增加散热面积使用,而具有复数鳍片或鳍柱的这一侧与一具有容水腔室的本体对应组设,并由该本体充满冷却液体的容水腔室对其散热达到散热之效果。
水冷式散热装置将冷却液体透过循环之方式将前述导热底板所吸附的热量冷却并带走,进而达到散热的效果,但当发发热源之热量过高时,而水冷式散热装置若无法快速将导热底板所吸附的热量消除时,则势必无法达到散热之效果,故虽水冷式散热装置具有较气冷式散热装置具有较佳之散热效果,但随着电子设备效能日渐提高,势必内部电子元件所形成之热量也随之提高,如何提供一种具有更佳之散热效能之水冷式模组则为熟悉该项技艺之人士所欲解决之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为解决上述已知技术之缺点,本实用新型之主要目的,提供一种可大幅提升水冷式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
为达上述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包含:一本体、一致冷晶片;
所述本体具有至少一第一空间并连接至少一第一孔口及至少一第二孔口,所述第一空间具有一开放侧;所述致冷晶片具有一冷面及一热面,所述热面与该本体之开放侧对接,所述冷面与至少一发热源接触。
透过本实用新型直接以致冷晶片取代已知水冷式散热装置之导热底板直接对发发热源进行散热及解热,且致冷晶片之冷面为主动式冷却其冷却效率更佳,而热面再由本体内部之第一空间中之冷却流体进行冷却解热,可提供更佳的冷却效能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本体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本体组合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之第二实施例之组合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之第三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之第三实施例之组合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之第四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之第四实施例之组合剖视图;
图9a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之致冷晶片立体图;
图9b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之致冷晶片立体图;
图9c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之致冷晶片立体图。
主要符号说明:
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1
本体11
第一部分11a
第二部分11b
第一空间111
第一腔室111a
第二腔室111b
第二空间111c
开放侧1111
第一孔口112
第二孔口113
致冷晶片12
冷面121
热面122
散热结构1221
流道1222
冷却流体2
发热源3
泵浦4
水箱单元5
第一管体6
第二管体7
第三管体8。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之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之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请参阅图1、2、3,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及组合剖视图及使用状态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1,包含:一本体11、一致冷晶片12;
所述本体11具有至少一第一空间111并连接至少一第一孔口112及至少一第二孔口113,所述第一空间111具有一开放侧1111,所述第一空间111具有冷却流体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076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