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设有新型进水结构的热水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04827.4 | 申请日: | 2017-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065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发明(设计)人: | 陈秋华;侯富强;葛风雷;秦迎春;张帅;景世凯;肖安银;王敏;许永鹏;张冉;张学鑫;刘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阿诗丹顿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9/00 | 分类号: | F24H9/00 |
代理公司: | 郑州先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41127 | 代理人: | 黄伟 |
地址: | 4768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设有 新型 进水 结构 热水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设有新型进水结构的热水器。
背景技术
热水器是一种常见的家用电器,主要依靠电加热棒或燃气加热筒对热水器内胆内的水进行加热。现有技术中的热水器多数采用直管进、出水,而进、出水嘴的间距一般在100mm,这使得进冷水口和出热水口很近,冷水进水时会冲击到内胆顶部热水,混合后影响到出水管口的热水温度,造成热水出量少,热水输出率低,从而影响消费者的使用,尤其是在冬季等气温较低的季节,长时间的低效热水输出,不仅延长了洗浴时间,而且也容易导致消费感冒,进而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品牌的信心。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设有新型进水结构的热水器,本实用新型设计巧妙,对现有技术中的进水结构进行改进,对新进入的冷水进行折流、调温,防止冷水进入过快造成热水输出率下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设有新型进水结构的热水器,包括热水器内胆、通过法兰盘与热水器内胆连接并设置于热水器内胆内部的加热管,所述进水结构包括设置于热水器内胆底部的进水口和冷水管,所述冷水管呈组合结构并由进水管和折流机构组成,折流机构为底部开口的圆筒,折流机构顶部中心处开设有装配孔;进水管顶部与装配孔配合,且进水管上设有导流孔,进水管与折流机构配合状态下,导流孔位于折流机构的筒体内。
优选的,所述折流机构与进水管之间存在间隙,进水管顶部设有外螺纹,装配孔内壁设有内螺纹,进水管与装配孔螺纹连接。
作为基础的技术方案,进水管向热水器内胆中通入冷水,冷水从进水管的导流孔中流出,但是冷水会撞到折流机构的内壁上,然后顺着折流机构的内壁向下流动。冷水的速度在上述过程中得到降低,同时冷水最终是在热水器内胆的底层运动,不会直接冲入加热管所在的加热层和加热管顶部的热水层,热水不会受到冷水快速冲击而导致水温不均匀(主要体现在输出的热水时凉时热)。进水管和折流机构采用分体式设计,只是在装配时进行组合连接,较一体式结构更加容易生产和安装配合。
优选的,所述折流机构与进水管间隙配合,折流机构的筒壁上设有进水流道,进水流道由第一、第二竖直流道和连通第一、第二竖直流道顶部的水平流道组成,第一竖直流道与进水管的导流孔连通,第二竖直流道与热水器内胆内部空间连通。
优选的,所述的第二竖直流道底部孔径由上至下呈渐大状,折流机构顶部设有引流管,引流管顶部靠近加热管设置,引流管与水平流道连通。
优选的,所述引流管的管壁上轴向设有数根导热翼片。
优选的,所述热水器内胆底部还设有排水管,排水管的热水进口远离进水口设置。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对冷水的流动路径进一步优化,冷水从导流孔流入第一竖直流道,然后顺次通过水平流道和第二竖直流道后,排入热水器内胆底层。首先冷水的速度被降低,其次冷水从第二竖直流道排出时,由于第二竖直流道为变径管,所以冷水在流动时会产生负压,进而通过引流管将加热管处的温水或热水吸入进水流道内,并与冷水掺混提温,即便冷水还是会对热水产生冲击,但是当冷水温度本身提高后,会导致冲击效果不明显,而且本技术方案中的排水管的热水进口远离进水口设置,再次降低热水器排出的热水所受到的冷水干扰。引流管上的导热翼片可以将热水的温度部分传递至流水流道内,进一步提高冷水升温效果。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设计巧妙,对现有技术中的进水结构进行改进,对新进入的冷水进行折流、调温,防止冷水进入过快造成热水输出率下降。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热水器的进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进水结构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的热水器于进水结构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中热水器的进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阿诗丹顿电气有限公司,未经阿诗丹顿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0482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锅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 下一篇:一种锅炉用的制冷干燥抽气换气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