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低功耗贴片式微型直流驱动蜂鸣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901112.3 | 申请日: | 2017-07-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214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3 |
| 发明(设计)人: | 李浪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浪 |
| 主分类号: | G10K9/122 | 分类号: | G10K9/122;G10K9/18 |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汇诚永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2260 | 代理人: | 张欢勇 |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常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功耗 式微 直流 驱动 蜂鸣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蜂鸣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低功耗贴片式微型直流驱动蜂鸣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蜂鸣器根据工作原理主要分为电磁式蜂鸣器和压电式蜂鸣器两种。电磁式蜂鸣器一般由振荡器、电磁线圈、磁铁、振动膜片以及外壳等组成,其工作原理为:接通电源后振荡器产生的音频信号电流通过电磁线圈,使电磁线圈产生磁场,振动膜片在电磁线圈和磁铁的相互作用下,周期性地振动发声。压电式蜂鸣器一般由多谐振荡器、压电蜂鸣片、阻抗匹配器、共鸣箱及外壳等组成,其工作原理为:当接通电源后(1.5V~15V直流工作电压),多谐振荡器起振,输出1.5~2.5KHz的音频信号,阻抗匹配器推动压电蜂鸣片发声。其中多谐振荡器一案板由晶体管或集成电路构成,压电蜂鸣片一般由锆钛酸铅或者铌镁酸铅压电陶瓷材料制成,在陶瓷片的两面镀上银电极,经极化和老化处理后,再与黄铜片或不锈钢片粘在一起。
目前市场上的小型直流驱动蜂鸣器普遍采用电磁式蜂鸣器,其结构如图1所示,其存在以下问题:
1.基于电磁式工作原理,对周边电子设备或器件存在电磁干扰问题;
2.基于电磁式工作原理,内部负载属于感性负载、电声转换效率低、电磁辐射损耗大,使得工作电流一般在25~30mA左右,功耗大;
3.基于电磁式工作原理,为了达到所需的发声分贝值(一般至少需要85分贝),磁铁和线圈的尺寸高度最小要在3mm左右,共振腔高度需要在3mm作用,再加上振荡器等电子元件的高度(需要1.5mm左右),此时总高度已到7.5mm左右,再加上针脚、外壳所占的空间,同时还要确保产品的可靠性,最终蜂鸣器成品的高度一般都在9~10mm,不利于器件小型化,无法满足现在电子设备小型化的发展趋势;
4.蜂鸣器封装多采用插针式封装结构,不利于PCB自动化组装。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低功耗贴片式微型直流驱动蜂鸣器。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低功耗贴片式微型直流驱动蜂鸣器,包括上开口的壳体、压电陶瓷蜂鸣片、用于驱动压电陶瓷蜂鸣片的驱动电路、双面线路板、引线和用作贴装引脚的两个焊接电极,所述双面线路板盖合在壳体顶部构成封闭的蜂鸣器本体,所述两个焊接电极设于双面线路板的上表面两侧,所述驱动电路设于双面线路板的下表面,所述两个焊接电极通过双面线路板上的印制线路与驱动电路的电源正极输入端和电源负极输入端连接,所述双面线路板的下方设有压电陶瓷蜂鸣片,所述引线用于将压电陶瓷蜂鸣片与驱动电路相连,所述压电陶瓷蜂鸣片与双面线路板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共振腔,所述压电陶瓷蜂鸣片与壳体内部的底面之间具有用于压电陶瓷蜂鸣片振动的间隙,所述壳体侧面设有发音孔,所述发音孔与共振腔连通,所述发音孔与焊接电极不在同一侧面上。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内部的底面上沿壳体内壁四周设有第一台阶,所述压电陶瓷蜂鸣片设于第一台阶上且压电陶瓷蜂鸣片四边抵靠在壳体内壁上。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内部的上部空间沿壳体内壁四周设有第二台阶,所述双面线路板设于第二台阶上且双面线路板四边抵靠在壳体内壁上,所述双面线路板的上表面与壳体的顶边齐平,所述壳体顶边对应于双面线路板上焊接电极的位置设有用于露出焊接电极的缺口。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优点:
1.驱动电路集成于共振腔内,节省了芯片内部驱动电路所需空间,降低了产品高度;
2.驱动电路和焊接电极分设在双面线路板的两面,不仅省去了常规的插针和焊片电极结构,降低了产品高度,而且焊接电极为贴片式便于PCB自动化组装;
3.基于压电式蜂鸣器原理,不会对周边电子设备或器件造成电磁干扰问题;
4.压电陶瓷蜂鸣片为容性负载,无电磁辐射损耗,电声转换效率高、工作电流小、功耗低,同等工作电压下工作,功率只有电磁式蜂鸣器功率的50%。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微型直流驱动蜂鸣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双面线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双面线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图1中:1.引针、2.电子元件、3.铁芯、4.线包、5.磁环、6.振膜、7.外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浪,未经李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0111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