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人机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00733.X | 申请日: | 2017-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498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7 |
发明(设计)人: | 周明宇;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佰才邦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C17/02 | 分类号: | G08C1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思诚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44 | 代理人: | 王刚,龚敏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人机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人机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民用无人机控制方法中,一般都是基于点对点的无线通信链路实现,例如WIFI、Zigbee等。如果无人机在移动过程中超出了地面数传/遥控器中无线信号覆盖的范围,则无人机将会失控。因此,现有民用无人机系统的控制距离都比较近,对于一些需要远距离实时控制的场景,较难实现。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人机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无人机的可控飞行半径。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人机系统,包括无人机、控制台,所述无人机设置有飞行控制器、终端设备,所述无人机系统还包括第一移动网络基站;
所述飞行控制器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通过串口连接;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移动网络基站通过第一移动网络空中接口连接;
所述第一移动网络基站与所述控制台之间通过指定方式连接。
如上所述的方面和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进一步提供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第一移动网络空中接口为4G网络空中接口、3G网络空中接口、2G网络空中接口、Multifire网络空中接口中的一个。
如上所述的方面和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进一步提供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第一移动网络基站与所述控制台之间通过指定方式连接包括:
所述第一移动网络基站与所述控制台之间通过第二移动网络空中接口连接。
如上所述的方面和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进一步提供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第二移动网络空中接口为4G网络空中接口、3G网络空中接口、2G网络空中接口、Multifire网络空中接口中的一个。
如上所述的方面和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进一步提供一种实现方式,所述无人机系统还包括:核心网设备;
所述第一移动网络基站与所述控制台之间通过指定方式连接包括:
所述第一移动网络基站与所述核心网设备通过第一类专用接口连接;
所述核心网设备与所述控制台通过第二类专用接口连接。
如上所述的方面和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进一步提供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第一类专用接口为S1接口。
如上所述的方面和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进一步提供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第二类专用接口为IP网络接口。
如上所述的方面和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进一步提供一种实现方式,所述无人机系统还包括:核心网设备、第二移动网络基站;
所述第一移动网络基站与所述控制台之间通过指定方式连接包括:
所述第一移动网络基站与所述核心网设备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移动网络基站与所述核心网设备之间,均通过第三类专用接口连接;
所述第二移动网络基站与所述控制台通过第三移动网络空中接口连接。
如上所述的方面和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进一步提供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第三类专用接口为S1接口。
如上所述的方面和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进一步提供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第三移动网络空中接口为4G网络空中接口、3G网络空中接口、2G网络空中接口、Multifire网络空中接口中的一个。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人机系统,通过使用移动通信网络来完成无人机与控制台之间的通信,大大提高了无人机与控制台之间的通信距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无人机的可控飞行半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人机系统的组成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人机系统的组成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人机系统的组成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人机系统的组成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佰才邦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佰才邦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0073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聚酯母粒及其薄膜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可生物降解聚酯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