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华北煤田岩溶陷落柱演化过程试验装置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97699.5 | 申请日: | 2017-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363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涛;许光泉;黎志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10/00 | 分类号: | G01M10/00;G01N33/24;G09B23/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华北 煤田 岩溶 陷落 演化 过程 试验装置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拟矿山建设和地下开采以及隧道施工过程等领域所遇到岩溶管道突水机理形成如何形成问题,为分析岩溶地区的陷落柱存在与否,及分布规律提供一个重要的机理研究平台,也为后期岩溶陷落柱的注浆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背景技术
我国华北煤田岩溶陷落柱,发育于煤系地层之下或之中,形如柱体的导水通道,其成因目前认为是地质历时时期由地下水流和构造地质共同作用下,从奥陶系或寒武系岩溶含水层内向上发育的柱体空腔,形成于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在华北煤田普遍发育,它是华北煤田煤炭开采过程中突水致灾的重要因子。
关于岩溶陷落柱成因,有“膏溶塌陷说”、“循环塌陷说”、“重力塌陷说”、“真空吸蚀塌陷说”等,目前均处在探索阶段。利用岩溶陷落柱演化过程试验装置系统,研究华北地区岩溶陷落柱演化过程,是解决其成因问题和岩溶预测预报的重要手段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研究我国华北煤田岩溶陷落柱演化过程提供一个重要的试验手段,它能够更加真实模拟在地下水流作用下岩溶陷落柱的形成及演化过程,通过控制进出流量和水压,监测陷落柱演化模拟装置内地下水流速、流量变化过程,再现岩溶陷落柱如何从岩溶地层进入上覆煤(岩)层形成过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试验装置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陷落柱演化模拟装置、地层倾角控制装置、边界水头控制装置、水循环装置和水压自动监测装置等,所述的陷落柱演化模拟装置主要由模拟槽、上部承压盖板、水管一、水管二和三通管组成,所述的模拟槽的里面装有左滤板、右滤板、陷落柱模型、细食盐、松散颗粒、相似材料和用于监测水压的空心铜管、海绵罩,所述的模拟槽的背面设有水压监测孔,所述的模拟槽的上面通过密封圈、上部承压盖板和螺栓使模拟槽密封,所述的模拟槽的左侧底端设置有水管一,所述的水管一上安装有进水阀门和进水流量计,所述的模拟槽的右侧底端安装有水管二,所述的水二管上设置有出水流量计、出水阀门,所述的水管二最右端和三通管连接;所述的地层倾角控制装置主要包括承重板、液压支架、电机、固定支架和底座,所述的承重板四周设有固定围栏,所述的承重板和固定围栏用来固定上面放置的模拟槽,所述的电机用来驱动液压支架的伸缩来改变承重板的倾角;所述的边界水头控制装置包括进水箱、出水箱、钢丝绳和滑轮,所述的进水箱、出水箱均由钢丝绳和滑轮控制其水头高度,所述的进水箱底部的出水口通过进水管一与模拟槽的左侧底端水管一相连,所述的进水箱底部的排水口通过回水管一将水回流至蓄水池中,所述的出水箱底部的进水口通过进水管二与三通管上端相连,所述的进水管二上面设置有上水阀门,所述的三通管下端与排水管相连,所述的排水管上面设置有排水阀门,所述的出水箱底部的排水口通过回水管二将溢流出来的水和携带的冲刷物带到沉淀池中;所述的水循环装置主要包括沉淀池、过滤网、总回水管、蓄水池、潜水泵,所述的沉淀池中部下设置有3层过滤网,所述的沉淀池左侧上方通过总回水管与蓄水池右侧上方相连,所述的蓄水池中的潜水泵通过抽水管与进水箱底部的进水口相连;所述的水压自动监测装置主要包括空心铜管、水压传感器探头、数据采集线、数据采集箱和电脑,所述的空心铜管穿过模拟槽后壁上的水压监测孔与外部皮软管一端相连,所述的皮软管的另一端与水压传感器探头相连,所述的皮软管的两端连接处均用细铁丝绑扎,所述的水压传感器探头通过数据采集线与数据采集箱相连,所述的数据采集箱通过数据输出线将采集的数据传送到电脑系统中。
上述华北煤田岩溶陷落柱演化过程试验装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拟槽的长为2.0~2.6m,所述的模拟槽的高为1.2~1.5m,所述的模拟槽的宽为0.6~1.0m;所述的陷落柱模型是由孔径15mm金属丝网制成,所述的陷落柱模型上部和下部均开口且全断面导水,所述的陷落柱的角度、形状和大小依据工程背景设计;所述的陷落柱模型置于模拟槽的底部中间位置,所述的陷落柱模型内部充填细食盐,所述的陷落柱模型外部装填松散颗粒,所述的松散颗粒的高度与陷落柱模型顶部齐平,所述的陷落柱模型上部铺设相似材料,所述的相似材料成层状分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9769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黄河机淤固堤输沙量测量系统
- 下一篇:渐进多焦点眼镜轴位标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