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轮正面去毛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88073.8 | 申请日: | 2017-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984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9 |
发明(设计)人: | 刘会莹;鲁月新;于志远;毕鑫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B5/02 | 分类号: | B23B5/02;B23B3/30;B23Q5/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66318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轮 正面 毛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毛刺清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车轮去除正面轮缘和帽口部位毛刺的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全涂装工艺的铝车轮,一般正面采用铸造成形,其余部位采用机加车削成形,这样,车轮正面轮缘处存在机加和铸造交接的部位,交接位置环形一周方向表现为尖角毛刺。同样,在车轮帽口部位也是如此,帽口正面为铸造成形,深度方向为机加车削成形,铸造和机加交接处也存在环形一周的毛刺。这两个位置的毛刺为车轮机加后正面存在的主要毛刺,必须去除。目前,轮缘和帽口部位毛刺多为人工手动去除,由于毛刺均为环形一周存在,去除后很难保证轮缘和帽口的圆度,而且,手工去除时力的大小在变化,很难保证去除均匀,还有漏刮毛刺的风险。本专利基于此现状,提供一种车轮正面去毛刺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车轮机加工后正面轮缘和帽口部位自动去毛刺的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轮正面去毛刺装置,由机架、升降气缸、导向柱、升降台、导套、支撑架、下伺服电机、轴承座、轴、轴承、主动圆锥形摩擦轮、左导轨、左气缸Ⅰ、左滑板、帽口毛刺刀、左轴、左工作台、转角缸夹爪、左从动圆锥形摩擦轮、左气缸Ⅱ、左支撑板、旋转支架、旋转轴、上伺服电机、右支撑板、右滑板、右导轨、右气缸Ⅰ、右气缸Ⅱ、右从动圆锥形摩擦轮、轮缘毛刺刀、右工作台、右轴和芯轴组成。
升降气缸和四根导向柱固定在机架底部,升降气缸输出端连接升降台,升降台上有四个导套,导套与导向柱配合。支撑架安装在升降台上,下伺服电机安装在支撑架上,轴通过轴承、轴承座与下伺服电机输出端相连,主动圆锥形摩擦轮安装在轴上。下伺服电机控制主动圆锥形摩擦轮的旋转,升降气缸控制主动圆锥形摩擦轮的升降。
上伺服电机输出端通过旋转轴连接旋转支架,旋转支架分为左工位和右工位。左轴安装在旋转支架的左工位,左从动圆锥形摩擦轮安装在左轴上,左轴的输出端安装左工作台,左工作台上安装有芯轴和三个转角缸夹爪,芯轴起到车轮径向定位作用,工作台端面起到轴向定位作用,三个转角缸夹爪起到夹紧作用。旋转支架的右工位同左工位完全一样,右轴安装在旋转支架的右工位,右从动圆锥形摩擦轮安装在右轴上,右轴的输出端安装右工作台,右工作台上安装有芯轴和三个转角缸夹爪,芯轴起到车轮径向定位作用,工作台端面起到轴向定位作用,三个转角缸夹爪起到夹紧作用。上伺服电机驱动旋转支架旋转180度,可以完成左工位和右工位的切换。
左支撑板安装在机架的左上方,左气缸Ⅱ和两根左导轨均固定在左支撑板上,左滑板安装在左导轨上,左气缸Ⅱ输出端连接左滑板,控制其上下运动。左气缸Ⅰ安装在左滑板上,左气缸Ⅰ输出端安装帽口毛刺刀,帽口毛刺刀用于去除车轮帽口部位的毛刺。
右支撑板安装在机架的右上方,右气缸Ⅰ和两根右导轨均固定在右支撑板上,右滑板安装在右导轨上,右气缸Ⅰ输出端连接右滑板,控制其水平运动。右气缸Ⅱ安装在右滑板上,右气缸Ⅱ输出端安装轮缘毛刺刀,轮缘毛刺刀用于去除车轮轮缘部位的毛刺。
装置工作过程为:首先,根据车轮的轮宽大小,启动右气缸Ⅰ,驱动右滑板水平运动,调节好轮缘毛刺刀位置,使轮缘毛刺刀位于车轮轮缘毛刺部位的正上方。根据车轮的帽口直径,启动左气缸Ⅱ,驱动左滑板上下运动,调节好帽口毛刺刀位置,使帽口毛刺刀位于车轮帽口边缘的正上方。接着操作人员将机加后的车轮安装到右工作台上,升降气缸启动,驱动主动圆锥形摩擦轮上升,使其同时压紧左从动圆锥形摩擦轮和右从动圆锥形摩擦轮。然后下伺服电机启动,在摩擦轮传动的作用下,左工作台、右工作台均会低速旋转,初始状态下左工作台未安装车轮,空转即可,右工作台上的车轮会低速旋转。接着右气缸Ⅱ控制轮缘毛刺刀向下进给,直至接触到毛刺部位,车轮旋转大于一周后可将轮缘毛刺去除。接着,主动圆锥形摩擦轮停止转动,并向下运动,与从动摩擦轮脱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8807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