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辆称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86639.3 | 申请日: | 2017-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197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6 |
发明(设计)人: | 姚飞;杨洪建;李银军;王征;李玉钦;邓永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G19/03 | 分类号: | G01G19/03;G01G3/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称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称重装置,属于称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非现场执法系统的推广,对车辆高速动态称重装置的称重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大多数车辆动态称重装置在车辆低速通过秤台时(速度小于5公里/小时),测量准确度高,但当车辆高速通过秤台时,测量误差较大,显然不能满足高速动态称重要求。
传统的低速动态称重装置中,多采用简支力学模型进行称重,传感器与承载台是两个独立体,车辆在通过承载台的过程中,承载台受力后变形、车辆自身的振动均会对传感器有一定冲击;另一方面,低速动态称重装置中,为保证承载台将车辆重量无差别的传导给传感器,承载台与承载外框完全分离,且间隔较大。承载台、承载外框、道路平面往往不在同一平面,在过车过程中也会对传感器有一定的冲击,且车辆速度越大,冲击越强。过车过程中,传感器受到冲击后势必会造成称重数据误差较大。另外,经常受到冲击会大幅缩短传感器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车辆高速通过称重装置过程中测量精度不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辆称重装置,其称重精度高、结构简单、成本低、安装方便,且使用寿命长。
一种车辆称重装置,包括:
承载外框,为钢材质框架结构,用于固定支撑承载台;
承载台,用于承载车轮的压力,承载台面与承载外框的上表面平齐;
应力集中腔,设置于承载台侧面两端,为盲孔结构;
传感器,安装在应力集中腔中,用于测量承载台受到车辆碾压时的剪切应力;
第一应变腔,设置在承载台下方,用于隔开承载台和承载外框。
优选的,所述车辆称重装置还包括第二应变腔,所述的第二应变腔设置在承载台两端,用于阻隔承载台和承载外框相互影响,以扩展承载台的有效测量区域。
优选的,所述承载台与承载外框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承载台与承载外框可通过焊接固定,或所述承载外框和承载台为一体结构。
优选的,所述的车辆称重装置至少包含两个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的应力集中腔为圆柱形盲孔,所述应力集中腔的直径取值范围为[10,80]毫米。
优选的,所述的承载台上表面涂敷有可打磨材料。
优选的,所述的承载外框通过环氧树脂或水泥浇筑在路基中,或通过焊接固定在路基的钢筋网上。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应变腔和第二应变腔的端部为圆弧型结构,所述的第一应变腔和第二应变腔中填满软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
承载台与承载外框固定连接在一起,承载台面、承载外框上表面与道路表面平齐,车辆高速通过称重装置时,对其冲击小;另外,传感器固定安装在应力集中腔中,传感器、承载台、承载外框连接稳定,有利于提高称重装置的稳定度,改善传感器采集到的信号质量,提高车辆高速通过称重装置时测量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此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辆称重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辆称重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辆称重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包括:
承载外框101,为钢材质框架结构,用于固定支撑承载台;
承载台102,用于承载车轮的压力,承载台面与承载外框的上表面平齐;
应力集中腔103,设置于承载台侧面两端,为盲孔结构;
传感器104,安装在应力集中腔中,用于测量承载台受到车辆碾压时的剪切应力;
第一应变腔105,设置在承载台下方,用于隔开承载台和承载外框。
所述承载台与承载外框通过焊接固定。
具体实施时,承载外框用环氧树脂或水泥浇筑在车道内,承载外框的侧壁和底部与环氧树脂或水泥紧密接触,承载外框的上表面与道路平面平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8663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标准动车组户外电压互感器
- 下一篇:一种电压互感器盆式绝缘子翻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