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卡箍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81342.8 | 申请日: | 2017-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736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6 |
发明(设计)人: | 廖伟超;张文栋;张红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33/03 | 分类号: | F16L33/03;F16B2/22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卡箍结构。
背景技术
弹性卡箍是一种常见的管道连接处紧固件,在汽车行业机舱管路中软硬管连接时被广泛使用。弹性卡箍解决了小直径软硬管连接容易出现死角,避免了管路漏液漏气等问题。
传统的弹性卡箍需要由卡箍钳全程进行配合才能安装到管道连接处。然而,随着汽车机舱布置的日趋紧凑,机舱管路的安装空间愈发狭小,传统的弹性卡箍配合卡箍钳已难以在机舱管路的狭小安装空间里使用。
另一种自带弹簧夹的预张开弹性卡箍,虽然可满足上述空间要求,但由于其在装配前长时间处于预张开状态,因此其容易产生变形,从而导致紧固效果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卡箍结构,其既能满足狭小空间对卡箍的灵活安装要求,又不易产生变形、不影响紧固效果,从而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卡箍配合卡箍钳难以在狭小的安装空间里使用的问题,以及自带弹簧夹的预张开弹性卡箍钳容易产生变形从而导致紧固效果变差的问题。
基于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卡箍结构,包括:卡箍本体,以及与卡箍本体一体连接的第一夹持耳和第二夹持耳;
所述第一夹持耳上设有悬臂钩,第二夹持耳上设有锁紧孔;
所述悬臂钩在所述第一夹持耳和第二夹持耳相互靠近时,穿过所述锁紧孔钩住所述第二夹持耳。
可选地,所述第一夹持耳与卡箍本体的一端一体连接,所述第二夹持耳与卡箍本体的另一端一体连接。
可选地,所述锁紧孔为方形孔。
可选地,所述卡箍结构还包括:装配部件;
所述装配部件包括:装配部件本体、设在装配部件本体上的顶出臂和夹紧臂。
可选地,所述顶出臂上设有U型定位面。
可选地,所述装配部件本体中具有一环扣。
可选地,所述卡箍本体由弹性材料制成。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所述卡箍结构既能满足狭小空间对卡箍的灵活安装要求,又不易产生变形,因而不影响其紧固效果,因此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卡箍配合卡箍钳难以在狭小的安装空间里使用,以及自带弹簧夹的预张开弹性卡箍钳容易产生变形从而导致紧固效果变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卡箍结构(处于自由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卡箍结构(处于预张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卡箍结构中的装配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卡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卡箍装配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例对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卡箍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卡箍结构包括:卡箍本体4,以及与卡箍本体4一体连接的第一夹持耳31和第二夹持耳32。
卡箍本体4通常为圆环形,以利于所述卡箍结构卡合紧固在常见的圆柱状目标对象(例如管道)上。
所述第一夹持耳31上设有悬臂钩1,第二夹持耳32上设有锁紧孔2。通常,锁紧孔2(也称锁紧槽)可以是方形孔。
所述悬臂钩1在所述第一夹持耳31和第二夹持耳32相互靠近时,穿过所述锁紧孔2钩住所述第二夹持耳32(参见图2)。
本实施例所述卡箍结构,使用前处于自由状态(即自然收缩状态,参见图1),此时卡箍本体4未受外力作用,直径最小。使用时,在安装到目标对象(例如软硬管路连接处)前,先夹紧第一夹持耳31和第二夹持耳32,使这二者相互靠近,此过程中,第一夹持耳31上的悬臂钩1穿过(伸入)第二夹持耳32上的锁紧孔2,随即便可钩住第二夹持耳32,此时卡箍本体4处于张开状态(也称预张开状态,参见图2),其直径为最大张开直径;然后,将卡箍本体4套入目标对象,并使悬臂钩1从第二夹持耳32上脱落下来,而后从锁紧孔2中退出(包括完全退出或不完全退出),即可将所述卡箍结构卡合紧固在目标对象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卡箍结构,通过第一夹持耳31上的悬臂钩1与第二夹持耳32上的锁紧孔2的配合,无需全程借助卡箍钳,因此能适应狭小空间内的灵活高效装配;同时,由于所述卡箍结构在使用前一直未受外力作用,处于自由状态,其仅在使用时才调整为预张开状态,因此不易产生变形,因而不会影响其紧固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8134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