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耦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77458.4 | 申请日: | 2017-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344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3 |
发明(设计)人: | 徐晨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森伯格技术(昆山)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P5/12 | 分类号: | H01P5/12 |
代理公司: | 苏州铭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2246 | 代理人: | 王军,赵欣 |
地址: | 215345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耦合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源器件耦合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耦合器。
背景技术
在通信技术无源器件中,往往需将主路微波信号耦合出一部分,用于室内覆盖或者检测,实现这一功能的元件称为耦合器,现有的耦合器按照事先形式分主要有耦合线形式的耦合器、探针型耦合器。,其中耦合线形式的耦合器安装时需要使用专门的安装夹具,安装误差对指标影响很大,探针型耦合器目前只能实现窄带耦合,在宽带(700-2700MHz)范围内,耦合度波动较大,有方向性的耦合器可以实现宽带耦合,但需要考虑耦合方向,使用受限,现有的宽带耦合器尺寸较大,安装不方便,端口回波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小型化,安装方便,且回波损耗效果好的耦合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耦合器,所述耦合器包括第一主路接头、第二主路接头、腔体、耦合组件和耦合口接头,所述腔体设置在所述第一主路接头和所述第二主路接头之间,所述腔体内设置有耦合腔,所述耦合组件设置于所述耦合腔内,所述耦合口接头设置在所述腔体上,并通过所述耦合组件与所述第一主路接头、第二主路接头耦合连接。
优选地,所述耦合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以及设置在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之间的耦合元件。
优选地,所述耦合元件为U型片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与所述耦合元件配合安装。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为绝缘材质制成。
优选地,所述耦合口接头包括耦合内导体,所述耦合内导体穿过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耦合内导体与所述耦合元件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撑件还设置有耦合槽,所述耦合内导体延伸入所述耦合槽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主路接头为射频母头,所述第二主路接头为射频公头,所述第一主路接头和第二主路接头内的主路内导体穿过所述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将所述主路内导体与所述耦合元件隔离。
优选地,所述耦合元件通过所述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与所述腔体隔离。
优选地,所述第一主路接头或第二主路接头到所述耦合口接头的耦合度都达到30 dB。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耦合组件巧妙地设置在耦合腔内,结构紧凑,方便安装,装配简单快捷,宽带范围内较小的波动,具有优秀的回波特性,且可实现双向耦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耦合器结构侧视图;
图2是图1中A-A方向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耦合器结构俯视图;
图4是图3中B-B方向剖视图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耦合器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耦合器耦合度测试曲线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端口回波耗损测试曲线图。
附图标记:
1、第一主路接头,2、第二主路接头,3、腔体,31、耦合腔,311、定位台阶,4、耦合组件,41、第一支撑件,411、安装孔,42、第二支撑件,421、耦合槽,422、台阶,423、开口槽,43、耦合元件,5、耦合口接头,51、耦合内导体,6、主路内导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耦合器包括第一主路接头1、第二主路接头2、设置在所述第一主路接头1和所述第二主路接头2之间的腔体3、U型耦合组件4和耦合口接头5,所述腔体3内设置有耦合腔31,所述耦合组件4设置于所述耦合腔31内,所述第一主路接头1和第二主路接头2形成一个直通式的主路内导体6,所述耦合口接头5通过所述耦合组件4与所述主路内导体6耦合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耦合组件U型设计,增加有效耦合面积,同时,耦合组件的巧妙设计和同轴传输线结构的主路传输设计,使耦合器的传输具有很小的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减少传输的信号反射。
具体地说,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路接头1和第二主路接头2为射频连接器结构,其中第一主路接头1为母头,第二主路接头2为公头,公头和母头的内导体由直通的主路内导体6构成,主路内导体6与公头的外导体、母头的外导体分别通过绝缘介质层隔开,实现射频信号传输。作为可选地,本实用新型中第一主路接头和第二主路接头也可以是其它信号传输接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森伯格技术(昆山)有限公司,未经罗森伯格技术(昆山)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7745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