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茶尺蠖诱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71976.5 | 申请日: | 2017-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545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2 |
发明(设计)人: | 孙晓玲;李喜旺;张瑾;张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M1/08 | 分类号: | A01M1/08;A01M1/02;A01M1/22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3213 | 代理人: | 沈渊琪 |
地址: | 31000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尺蠖 诱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昆虫捕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尺蠖诱捕装置。
背景技术
茶尺蠖俗名拱拱虫、拱背虫、吊丝虫。是中国茶树主要害虫之一。由于此虫发生代数多,繁殖快,蔓延迅速,很易暴发成灾。目前茶农针对虫害主要采用药剂防治的方法,这种方案效果虽好,但残留的农药难以去除,有害人体健康,因此继续设计一种高效、环保的茶尺蠖诱捕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茶尺蠖诱捕装置的技术方案。
所述的一种茶尺蠖诱捕装置,包括配合连接的捕虫罩和集虫瓶,其特征在于所述捕虫罩顶部中心设置诱虫光源,捕虫罩顶部边缘挂设一组诱虫饵料,捕虫罩侧身开设一组供茶尺蠖飞入的开口,所述开口内侧上端铰接形状大于开口的单向门;捕虫罩下端配合连接漏斗状连接盘,所述连接盘下端配合连接吸虫管,所述集虫瓶与所述吸虫管中部可拆卸连接,集虫瓶开口处插接盖子,吸虫管上在集虫瓶的后端设置电网,所述电网电连接电控箱,吸虫管末端设置吸风装置。
所述的一种茶尺蠖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装置包括风扇和风扇固定架。
所述的一种茶尺蠖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虫光源电连接电控箱。
所述的一种茶尺蠖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捕虫罩为透明结构。
所述的一种茶尺蠖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网与所述吸风装置之间设置过滤网。
所述的一种茶尺蠖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虫管为L形。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采用诱虫光源和诱虫饵料吸引茶尺蠖,再通过吸风装置将茶尺蠖吸入吸虫管中,由电网电击茶尺蠖,用集虫瓶将其收集,高效、环保,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茶尺蠖诱捕装置,包括配合连接的捕虫罩1和集虫瓶2,其中,捕虫罩1和集虫瓶2均为透明结构。所述捕虫罩1顶部中心设置诱虫光源3,捕虫罩1顶部边缘挂设一组诱虫饵料4,捕虫罩1侧身开设一组供茶尺蠖飞入的开口,所述开口内侧上端铰接形状大于开口的单向门5,单向门5只进不去,防止茶尺蠖逃跑。捕虫罩1下端配合连接漏斗状连接盘6,所述连接盘6下端配合连接吸虫管7,所述集虫瓶2与所述吸虫管7中部可拆卸连接,集虫瓶2开口处设置盖子8,收集茶尺蠖时,盖子8不完全插入集虫瓶2,收集完茶尺蠖后盖子8完全插入集虫瓶2,然后将集虫瓶2拆卸下来。吸虫管7上在集虫瓶2的后端设置电网9,所述电网9电连接电控箱10,吸虫管7末端设置吸风装置,所述吸风装置包括风扇11和风扇固定架12。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诱虫光源3电连接电控箱10。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电网9与所述吸风装置之间设置过滤网13,起防尘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吸虫管7为L形。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采用诱虫光源3和诱虫饵料4吸引茶尺蠖,再通过吸风装置将茶尺蠖吸入吸虫管7中,由电网9电击茶尺蠖,用集虫瓶2将其收集,高效、环保,使用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719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