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构建海绵城市的雨水双重滤渗再利用治理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59492.9 | 申请日: | 2017-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775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8 |
发明(设计)人: | 林拓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拓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立航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36 | 代理人: | 林章 |
地址: | 200333 上海市普***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治理 收集管 进水管 收集井 再利用 石料垫层 出水管 构建 分隔 海绵 过滤 雨水 本实用新型 水生植物层 透水土工布 底部相通 依次设置 用水压力 雨水收集 出水端 进水孔 溢流堰 挡水 管壁 横卧 砌筑 伸入 碎石 相通 铺设 水资源 伸出 缓解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用于构建海绵城市的雨水双重滤渗再利用治理结构,包括有治理区、进水管、收集管和出水管,治理区内具有第一治理区、第二治理区和分隔坎,进水管出水端伸入第一治理区上部内,第一治理区内位于进水管下方设置挡水石结构,分隔坎的顶面上铺设有碎石溢流堰,第二治理区内设有由上而下依次设置的水生植物层、透水土工布层和过滤石料垫层,收集管横卧埋于过滤石料垫层内,收集管的管壁上开设有进水孔,第二治理区内砌筑有收集井,收集管与收集井的底部相通,出水管的一端与收集井相通配合、伸出第二治理区外。与现有技术相比,其能够雨水收集处理后再利用,避免水资源浪费,缓解用水压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对雨水进行收集再利用的雨水双重滤渗再利用治理结构。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年用水已突破6000亿立方米,造成水资源紧缺。而目前海绵城市对于雨水的处理方式大多数是采用直接排出的方式,此种雨水处理方式一方面会造成雨水资源浪费,另一面排出的雨水会造成河道、湖泊、农田、林地的污染来源。
鉴于上述原因,本发明人进行深入研究遂由本案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将雨水进行收集再利用,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缓解用水压力的用于构建海绵城市的雨水双重滤渗再利用治理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用于构建海绵城市的雨水双重滤渗再利用治理结构,包括有治理区、进水管、收集管和出水管,上述治理区内具有将治理区分隔出两个并排设置的第一治理区和第二治理区的分隔坎,上述进水管的进水端与市政雨水管网相通连接,上述进水管的出水端伸入上述第一治理区的上部内,且上述第一治理区的内侧壁位于上述进水管处具有处于进水管出水端下方的台阶,上述台阶的阶面低于上述分隔坎的顶面,上述台阶上放置有防地面冲刷并能吸附杂质的挡水石结构,上述分隔坎的顶面上铺设有碎石溢流堰,上述第二治理区内设有透水土工布层、过滤石料垫层和对水起到净化作用并供水渗透流过的水生植物层,上述水生植物层、透水土工布层和过滤石料垫层由上而下依次叠合设置,上述收集管横卧埋于上述过滤石料垫层内,且上述收集管的管壁上开设有供过滤石料垫层内的水流至收集管内的进水孔,上述第二治理区内砌筑有收集井,上述收集管的一端呈闭合状,上述收集管的另一端通至上述收集井的底部内,上述出水管的第一端端部通至上述收集井内,与上述收集管相连通配合,上述出水管的第二端端部伸出上述第二治理区外。
上述治理区外周沿种植有耐冲刷植物。
上述过滤石料垫层为级配砂砾层。
上述水生植物层具有水生植物和给水生植物种植的种植土层,上述种植土层处于上述透水土工布层的顶面,上述水生植物为再力花、花叶芦竹、早伞草、香蒲、纸莎草和灯心草中的一种或多种。
上述收集井具有互不相通的上层区域和下层区域,上述水生植物层和上述透水土工布层的上部落入上述上层区域范围内,上述透水土工布层的下部和上述过滤石料垫层落入上述下层区域范围内,上述上层区域的顶面开设有进水孔,上述进水孔上安装有格栅,上述上层区域对应于上述透水土工布层处开设有出水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拓,未经林拓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5949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组团分层布置的下沉式污水处理及再生回用系统
- 下一篇:一种污水除磷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