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排气孔的阀控式铅酸蓄电池插针式导气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56812.5 | 申请日: | 2017-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619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2 |
发明(设计)人: | 唐林;陈正溥;刘喜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2 | 分类号: | H01M2/12;H01M10/06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地址: | 44300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气孔 阀控式铅酸 蓄电池 插针式导气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排气孔的阀控式铅酸蓄电池插针式导气系统,属于铅酸电池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运用在各生产企业或公共设施设备中的阀控式铅酸蓄电池越来越广泛,随着使用需求的不同衍生和制造出不同标称容量的产品,并且将蓄电池组合串联运行,以达到所需电压等级满足现有二次系统设备上直流电源的供求,现代工艺制造的12V阀控式铅酸蓄电池内部由正极板(二氧化铅PbO2)、负极板(海绵状纯铅Pb)以及贮存在两个极板之间的液体(稀硫酸H2SO4)构成,蓄电池从整体外部结构上来看是一个全密封防漏酸的密封体,而且在蓄电池外壳上还设计有一个可以控制电池内部气体压力释放的阀体(简称安全阀或排气孔),新型的阀控式铅酸蓄电池在充放电时不会像老式铅酸蓄电池那样会有酸雾放出而腐蚀设备、污染环境,免去长期需要加注蒸馏水的环节,但是在有限的制造工艺、蓄电池的维护保养标准不同、蓄电池运行环境变化较大、定期充放电时间长短等因素下,随着蓄电池内部物质参与化学反应和损耗,蓄电池内部产生的水经过充电过程会被电离成少量氢原子和氧原子,在蓄电池快要达到其使用寿命周期时随着内部填充物的损耗或者安全阀制造工艺的不达标,生成的水被电解形成的氢气(H2)和氧气(O2)经过安全阀大量排出到环境中,同时内部氢离子和氧离子无法满足参与蓄电池充电过程中化学反应所需的含量,蓄电池在投运中提供给受电设备的电量将不满足标称容量要求,尤其有些12v阀控式铅酸蓄电池具有排气孔,但是没有配置导气装置,在蓄电池长期的过充电和过放电工况下,排放的气体量累积在蓄电池室内较多,对蓄电池运行的外部环境造成影响。蓄电池安全阀损坏或将导致蓄电池内部酸液被电离出产生酸雾,对维护人员工作安全也得不到保障,人为增加蓄电池室排风设备的安装数量和维护工作,可以降低室内气体的含量,但是相应的成本投入也将加大,不利于实现现代生产中的高效、安全、经济性。
参考化学反应方程式:
(放电)Pb + PbO2 + 2H2SO4 = 2PbSO4 + 2H2O
(充电)2PbSO4 + 2H2O = Pb + PbO2 + 2H2SO4、2H2O电解2H2+O2。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排气孔的阀控式铅酸蓄电池插针式导气系统,此导气系统能够蓄电池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酸雾排放到室外,进而有效的防止了其对蓄电池产生的损伤,延长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特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具有排气孔的阀控式铅酸蓄电池插针式导气系统,它包括多块蓄电池,所述蓄电池的接线柱之间通过导线串联,每块蓄电池的顶部侧面都设置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上安装有插针式导气接头,所述插针式导气接头通过导气支管与导气支管连接头相连,所述导气支管连接头安装在导气总管的侧壁上,所述导气支管连接头的两末端安装有转接头;所述转接头与室外引风装置相连。
所述插针式导气接头包括插针筒,所述插针筒上加工有挡环,所述挡环的另一侧为管接头,所述管接头上加工有多圈限位环。
所述导气支管采用耐酸碱的橡胶软管材料制成。
没有连接导气支管的导气支管连接头上安装有导气支管接口密封盖。
本实用新型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在蓄电池的排气孔上安装插针式导气接头,能够对排气孔进行封堵,防止气体的外泄,进而将气体通过插针式导气接头导入到导气支管,再由导气支管进入到导气支管连接头,通过导气支管连接头进入到导气总管,再由导气总管与转接头,将蓄电池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酸雾排放到室外,而且通过所述的引风装置提高了排放效率。
2、通过采用耐酸碱的橡胶软管材料制成的导气支管能够起到耐腐蚀的作用,进而保证了其使用寿命。
3、通过采用插针式导气接头其能够与排气孔相连,防止漏气,同时通过其限位环保证了导气支管的连接效率,防止其发生脱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568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密封容器的改进
- 下一篇:便携式注脂泵防爆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