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冷滑轨及感应加热床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51433.7 | 申请日: | 2017-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271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3 |
发明(设计)人: | 佟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鑫远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J1/06 | 分类号: | B21J1/06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224 | 代理人: | 林青中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高新技术产业***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冷 滑轨 感应 加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锻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水冷滑轨及感应加热床。
背景技术
随着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热锻生产线普遍开始采用感应加热床加热物料例如毛坯棒料,毛坯棒料在感应加热床中滑动行进,在滑动的过程中被加热床感应线圈不断加热,直至达到所要求的锻造前温度。为了安全起见,加热床的感应线圈不暴露在炉膛内,炉膛壁由圆筒形的陶瓷内衬组成。为了避免炉膛壁与毛坯棒料直接、大面积接触摩擦,通常在感应加热床炉膛内架设用于支撑毛坯棒料的水冷滑轨。但是,传统水冷滑轨在高温下与毛坯棒料摩擦时,一方面容易磨损,使感应加热床存在漏水炸裂风险,另一方面容易与毛坯棒料发生氧化反应,使水冷管表面产生氧化结瘤,在毛坯棒料上留下结瘤印记影响产品品质。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水冷滑轨与物料摩擦时易磨损、易产生氧化结瘤的问题,提供一种与物料摩擦时不易磨损、不易产生氧化结瘤的水冷滑轨。
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水冷滑轨,包括第一水冷管、第二水冷管、第一耐磨件和第二耐磨件,所述第一水冷管和所述第二水冷管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耐磨件贴合于所述第一水冷管的外周面,所述第二耐磨件贴合于所述第二水冷管的外周面,所述第一耐磨件和所述第二耐磨件用于与物料抵接。
本实用新型的水冷滑轨工作时,物料例如毛坯棒料可置于第一水冷管和第二水冷管上滑动行进,从而与第一耐磨件和第二耐磨件抵接并发生滑动摩擦,避免了物料与高温下容易软化的水冷管直接摩擦,提高了水冷滑轨的高温耐磨损性能,因此降低了第一水冷管和第二水冷管因磨损漏水导致感应加热床炸裂的风险,延长了水冷滑轨的使用寿命。同时由于高温下易发生氧化反应的水冷管与物料不直接接触,防止了氧化结瘤的产生,有效地提高了锻件的品质。第一耐磨件和第二耐磨件的材料和制造方法可以多样选择,可以使用堆焊技术、激光熔敷技术,也可以使用机械镶嵌技术等等,能够适应各种高温工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耐磨件和所述第二耐磨件横截面的内边缘和外边缘为向同一侧凸起的弧线,且所述内边缘和所述外边缘的距离自中间向两端逐渐减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耐磨件横截面的对称轴与所述第二耐磨件横截面的对称轴的夹角为45°~13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水冷管的外周面和所述第二水冷管的外周面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呈板状结构,所述连接件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水冷管的外周面和所述第二水冷管的外周面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冷管两端均设有第一转接件,所述第一转接件开设有第一转接孔,所述第一水冷管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转接孔连通,所述第二水冷管两端均设有第二转接件,所述第二转接件开设有第二转接孔,所述第二水冷管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转接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冷管两端均连接有第一弯头,以通过所述第一弯头与所述第一转接孔连通,所述第二水冷管两端均连接有第二弯头,以通过所述第二弯头与所述第二转接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头和所述第二弯头为90°弯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耐磨件和所述第二耐磨件横截面的最厚部位的厚度至少为2m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感应加热床,包括上述水冷滑轨。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水冷滑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水冷滑轨的径向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安装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通”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通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鑫远金属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鑫远金属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5143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压力容器锻件的预制坯装置
- 下一篇:一种模具锻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