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全自动回注水或添加剂的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835400.3 | 申请日: | 2017-07-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636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5 |
| 发明(设计)人: | 李子彤;李娟;李太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锦联科贸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B43/40 | 分类号: | E21B43/40;E21B43/20;F04B49/06 |
| 代理公司: | 太原高欣科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9 | 代理人: | 胡新瑞 |
| 地址: | 030006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坞***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全自动 注水 添加剂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全自动回注水或添加剂的系统,采用高压泵回注煤层水的方式,将煤层气井产出的水经过沉淀回注到气井中,或适当补充清水注入煤层气井中;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回水管一端连接煤层气井排水管,另一端与储水罐的进水端连通,所述注水管的一端与储水罐的出水端连通,另一端连接到煤层气井注水口,为煤层气井注水,控制箱设置在注水管上,用于控制整个水循环过程;控制箱的中的计量泵为高压泵,计量泵设置在注水管上,水位控制模块和远程控制模块均与计量泵电连接,用于控制计量泵的工作,水位控制模块通过三根电极插入到储水罐内,确保计量泵在储水罐的水位位于上限电极和下限电极之间工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自动回注水或添加剂的系统,属于煤层气井开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很多煤层气井所在的区域煤层松软,煤粉含量高,排采过程中排出水中含有大量煤粉,而且随着煤层气井排采的连续进行,煤层气井产水量降低,产出水中煤粉含量比例不断增大,形成粘稠状煤泥浆,所造成的后果:
1、使煤层气井整筒泵的固定凡尔和游动凡尔堵塞,导致泵效降低或不出水;
2、使螺杆泵转子阻力增加,导致螺杆泵电流增大、卡泵,或导致螺杆泵橡胶磨损,泵效降低;
3、大量煤粉沉积在煤层气井孔底,煤泥浆黏度高、密度大,难以排出,堵塞产气通道,甚至可能重新进入煤层,严重影响煤层气井产量;
4、频繁修井不仅造成成本增加,而且严重影响煤层气井的连续排采,造成气井产量降低和不可挽回的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全自动回注水或添加剂的系统,采用高压泵回注煤层水的方式,将煤层气井产出的水经过沉淀回注到气井中,或适当补充清水注入煤层气井中,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全自动回注水或添加剂的系统,包括回水管、注水管、储水罐和控制箱,所述回水管一端连接煤层气井排水管,另一端与储水罐的进水端连通,所述注水管的一端与储水罐的出水端连通,另一端连接到煤层气井注水口,为煤层气井注水,所述控制箱设置在注水管上,用于控制整个水循环过程;
所述控制箱的结构为:包括计量泵、水位控制模块和远程控制模块,所述计量泵为高压泵,所述计量泵设置在注水管上,所述水位控制模块和远程控制模块均与计量泵电连接,用于控制计量泵的工作,所述水位控制模块通过三根电极插入到储水罐内,三根所述电极分别为上限电极、下限电极和公共电极,所述上限电极、下限电极和公共电极在储水罐内依次从上到下设置,所述上限电极用于监测储水罐的最高水位,所述下限电极用于监测储水罐的最低水位,所述公共电极与上限电极和下限电极配合形成电流回路。
所述储水罐的结构为:包括罐体和隔板,所述罐体的内部竖直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罐体内部分隔成沉淀过滤池和供水池,所述沉淀过滤池和供水池在隔板的上方连通,所述沉淀过滤池的上部与回水管的出水端连通,所述沉淀过滤池侧壁上设置有溢流口和第一排污阀,所述第一排污阀位于沉淀过滤池底部,所述溢流口位于回水管出水端和隔板上端面之间,所述供水池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排污阀,所述注水管的进水端位于第二排污阀和下限电极之间,所述上限电极位于隔板上端面下方。
所述储水罐和控制箱之间的注水管上设置有Y型过滤器。
所述回水管和注水管上均设置有水量计量表。
所述注水管上设置有安全阀。
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自动回注水或添加剂的系统的使用方法,启动高压的计量泵将供水池内的水注入煤层气井,稀释了煤泥水,并将煤层气井产出的水经过沉淀过滤池回注到煤层气井中,同时通过水位控制模块根据供水池内水位高度控制计量泵进行工作。
在计量泵安装远程控制模块,能远程掌控计量泵的工作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锦联科贸有限公司,未经山西锦联科贸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354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