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纳米注塑模具加热装置及其纳米注塑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34865.7 | 申请日: | 2017-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595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5 |
发明(设计)人: | 周前铁;李凤争;王明乙;戴金标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石狮市通达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73 | 分类号: | B29C45/73;B29C45/78;B29L31/34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文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5 | 代理人: | 卢清华 |
地址: | 3627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注塑 模具 加热 装置 及其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纳米注塑模具加热装置,包括发热管、温度传感器和加热控制系统,还包括有平板式导热板,平板式导热板的顶面下凹有环绕设置的条状凹腔,发热管嵌装于条状凹腔内,条形凹腔内嵌装有压设在发热管上的导热压紧条,导热压紧条与平板式导热板的顶面相齐平,平板式导热板的顶面凹设有安装凹腔,温度传感器嵌装于安装凹腔内,平板式导热板上开设有供纳米注塑模具的模芯固定螺丝穿过的螺丝穿孔。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传热面积呈平面式,使纳米注塑模具的受热速度快,受热均匀,能完全满足注塑模的模温需求,从而使注塑模具的成型质量佳并稳定,还具有使用寿命长,制作简易,性能可靠等优点。本新型还公开了采用该加热装置的纳米注塑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纳米注塑模具的加热装置及采用此加热装置的纳米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纳米注塑(NMT)是一种金属与塑胶相结合的模具注塑成型技术的简称,即一种将工程塑料直接射出于可经过处理的金属表面并达到更完美、强固结合的新技术;其用来取代传统的胶合、模内包覆射出、与金属铆接等技术,以达成产品更轻、更薄、更有质感的目的。此种加工技术已广泛应用到电子、电器外壳的生产领域中,主要应用于手机等3C产品的金属外壳。此纳米注塑的大致原理是:将金属浸泡在酸液中,使酸液对金属基材表面进行“凿洞”处理,“挖掘”出50~150nm大小纳米级的凹坑,再放入T处理液中浸泡,T处理液是一种化学药剂,成份含有胺;会附在金属基材表面纳米级的凹坑内;注塑时,工程塑料中的酯与T处理剂中所含的胺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聚合化学反应,进行化学反应导致两种物质两者交换位置并且很均匀的融合在一起,纳米孔洞中很快就被反应物“占满“,塑料结构立即产生锚栓效应紧固在金属上。而这种反应需要的注塑条件就是高模温、高压力才能起到更好的结合效果,因此纳米注塑工艺所需的模具温度为140~150℃,模温范围较窄。
目前,该纳米注塑模具所采用的加热方式主要是热循环系统加热和电热棒加热,其中,热循环系统加热的具体操作是:在模具中设计加工循环管道,而纳米注塑工艺所需的模具温度为150℃,因此,一般采用高热油或高温水为媒介在模具内的循环管道中进行循环流动而将热量导给模芯对模芯进行加热;该热循环系统加热存在如下缺点:a)模具外面需设置连接模温机的管路,整体外观及接驳繁杂;b)媒介从常温加热升温到所需温度耗费的时间较长,加热耗时,造成注塑时间长;c)高热媒介出现泄漏时会对生产操作人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d)容易污染车间生产环境。为了克服热循环加热方式所产生的问题,现普遍采用电热棒加热,电热棒加热方式的具体操作是:在模具中的适当位置钻孔,并插入电热棒,之后通过温度传感器与加热控制系统的配合对电热棒进行加热,利用电热棒的热量传导至模芯内,而电热棒与模芯呈点接触,接触面积小,使电热棒需设置若干根,即需根据模具大小及发热管功率来确定发热管数量与密度;该电热棒加热存在如下缺点:a)受空间限制,电热棒布设麻烦,并容易出现因功率不够达不到模温要求,或因功率过大超过模温要求,造成局部过热现象,无法满足模温需求,造成注塑模具成型质量不稳定;b)易造成区域温度大,加热不均匀,造成注塑模具成型质量差;c)电热棒与模具之间的孔因较难完全贴合而导致电热棒过热造成短路烧坏,使用寿命短。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由本案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均匀,使用寿命长,并能满足模温需求的纳米注塑模具加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纳米注塑模具,以解决现有纳米注塑模具因其加热装置存在加热不均匀、模温不易掌握而造成成型质量差、不稳定及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石狮市通达电器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石狮市通达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3486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线路板用白油搅拌装置
- 下一篇:双电机三级转臂同步驱动自动运送台球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