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压封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32346.7 | 申请日: | 2017-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055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发明(设计)人: | 张信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55/168 | 分类号: | F16L55/168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11302 | 代理人: | 马苗苗 |
地址: | 063200***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封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带压封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压封堵装置。
背景技术
连续生产的大工艺系统(如钢铁厂、发电厂、炼化厂等)需要大量、多种能源介质的持续供应,通常通过众多的容器、管道输送。如发生泄漏,需要停用整个大工艺系统使泄漏管道或容器达到零压状态,这样就破坏了生产的连续性,且启停费用昂贵。
目前的带压封堵方法及装置主要是注剂式带压堵漏装置和方法,需要首先进行焊接,然后在封闭腔内注胶,施工时间长,而且注胶昂贵,整体费用高。常规的紧固式和压盖式带压堵漏对于泄漏量大、压力高的泄漏封堵质量很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压封堵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带压封堵施工周期长,费用高,高压力泄漏封堵质量差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压封堵装置,包括:密封罩、导流结构以及压紧结构;
所述导流结构设置在所述密封罩上,与所述密封罩内腔连通;所述压紧结构设置在所述密封罩上;
所述密封罩设置与待封堵结构外形匹配的开口端。
进一步地,所述开口端设置密封圈。
进一步地,所述开口端设置密封圈凹槽,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密封圈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压紧结构包括:压紧直臂;所述压紧直臂设置在所述密封罩上。
进一步地,所述压紧结构还包括:压紧动力设备;
所述压紧直臂上设置与所述压紧动力设备配合的连接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压紧动力装置包括:千斤顶或者锁紧螺栓或者液压油缸。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结构包括:导流管以及设置在其上的控制阀;所述导流管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密封罩上,与所述密封罩内腔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带压封堵装置,通过密封罩扣在待封堵容器或者管道的泄漏处,通过与待封堵结构外形匹配开口端与待封堵部位适配贴合,大幅控制从接触缝隙漏出流量,便于将密封罩焊接在待封堵结构上;通过压紧结构施力压紧密封罩和待封堵结构,从而抵抗高压泄漏物的冲击,维持密封罩的姿态和位置的稳定性,保持焊接操作的可靠性和焊接质量。在焊接操作时,将导流结构开启,能够在焊接过程中排掉泄漏物,降低对密封罩的冲击压力,维持焊接质量;完成焊接后,锁闭导流结构,从而完成封堵操作;操作简单高效,成本低廉。还可进一步设置在密封罩的开口端设置密封圈进一步提升接触密封性能,进一步限制结合处的缝隙,从而保证焊接操作的效率和质量。为了提升压紧效果,还可以设置压紧直臂便于施力;还可以通过千斤顶、紧固螺栓或者液压油缸等动力设备,提升压紧效果的同时,还可以降低操作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压封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带压封堵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带压封堵施工周期长,费用高,高压力泄漏封堵质量差的技术问题。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参见图1、图2和图3,一种带压封堵装置,包括:密封罩3、导流结构(1、2)以及压紧结构4。
所述导流结构设置在所述密封罩3上,与所述密封罩3内腔连通;从而在焊接过程中能够泄流,保证焊接过程中密封罩3的稳定性,便于控制焊接质量。
所述压紧结构4设置在所述密封罩3上;所述密封罩3设置与待封堵结构外形匹配的开口端;从而大幅缩小了接触部的缝隙,控制泄漏物的排出流量,便于焊接操作的控制和效率。
所述开口端设置密封圈5,进一步限制接触缝隙,提升焊接质量。
进一步地,所述开口端设置密封圈凹槽,所述密封圈5设置在所述密封圈凹槽内,保证密封圈的稳定性。
所述压紧结构4包括:压紧直臂;所述压紧直臂设置在所述密封罩3上,便于施力。
所述压紧结构还包括:压紧动力设备;所述压紧直臂上设置与所述压紧动力设备配合的连接结构。
一般来说,所述压紧动力装置包括:千斤顶或者锁紧螺栓或者液压油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3234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