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水箱的沥米饭电饭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23442.5 | 申请日: | 2017-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750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6 |
发明(设计)人: | 吕力;伍辰瑾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伊贝基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27/04 | 分类号: | A47J27/04;A47J36/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冯龙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高***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米饭 米汤 水箱 水腔 电饭锅结构 加热组件 侧壁 锅体 空腔 加热 本实用新型 大米浸泡 内部中空 无缝接触 熟米饭 蒸汽蒸 内壁 外壁 连通 清水 健康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水箱的沥米饭电饭锅结构,包括内部中空的锅体,所述锅体的空腔分为彼此连通的米饭腔和水腔,米饭腔和水腔的底部均设置有加热组件,米饭腔中设置有米汤格和蒸饭格,且米汤格的底部与设置在米饭腔中的加热组件接触,米汤格的侧壁与米饭腔的侧壁无缝接触,蒸饭格设置在米汤格的空腔中,蒸饭格与米汤格接触并形成固定,且蒸饭格的外壁底部和米汤格的内壁底部存在间隙,水腔中设置有水箱,水箱底部与水腔中的加热组件接触。该电饭锅结构通过先加热一部分水来实现大米浸泡和沸煮后形成米汤与米分离,再进一步加热独立清水形成蒸汽蒸熟米饭,整个过程去除了米饭上原来带有的物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的沥米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家用电器,具体涉及一种带水箱的沥米饭电饭锅结构。
背景技术
沥米饭是一种从古流传至今的煮饭方式,随着家用电器:高压锅、电饭锅和电压力锅等的出现,这种复杂的煮饭方式已经逐渐被取代。现在的煮饭方式是只需要将米洗尽,掺入合适的水就可以直接煮成米饭,与传统的沥米饭将米煮到半生熟然后将米汤分离,然后用蒸汽蒸熟的方式不大相同。随着对大米的研究,最新的研究表明(来自英国)沥米饭是最健康的煮饭方式。其原因是:土壤中天然含有一定数量的重金属,随着工业污染的加重,某些地区土壤中含有的重金属在逐年增加,水稻通过大量吸收水和土壤中的营养以及重金属化合物提供给种子生长发育,在这个过程中,重金属化合物不断的被富集在水稻植株的各个部分,也包括种子,其中种皮(糠)和接近种皮的大米外层相对含量更高。通过现在的煮饭方式,大米中的重金属化合物被完全保留在煮熟的米饭中。而采用沥米饭的传统煮饭方式则可以将含有重金属化合物的米汤丢弃,从而减少人体对重金属的摄入量。
现有的沥米饭实用新型的电饭锅方式基本都采用电磁阀开关来控制米汤的量,且无法将米汤全部放出后再进行蒸饭。这实际上是通过加热米汤产生蒸汽来蒸熟米饭。实际上水变成米汤后非常容易产生大量气泡,导致米汤上溢让米饭吸入,从而使得米饭过软,而且部分米汤中的重金属化合物重新进入米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电饭锅在分离米饭和米汤时始终没有去除米饭上原来带有的物质,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水箱的沥米饭电饭锅结构,该电饭锅结构在实现米汤与米分离的同时,通过加热独立清水形成蒸汽来去除米饭上原来带有的物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的沥米饭。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带水箱的沥米饭电饭锅结构,包括内部中空的锅体,所述锅体的空腔分为彼此连通的米饭腔和水腔,米饭腔和水腔的底部均设置有加热组件,米饭腔中设置有米汤格和蒸饭格,且米汤格的底部与设置在米饭腔中的加热组件接触,米汤格的侧壁与米饭腔的侧壁无缝接触,蒸饭格设置在米汤格的空腔中,蒸饭格与米汤格接触并形成固定,且蒸饭格的外壁底部和米汤格的内壁底部存在间隙,水腔中设置有水箱,水箱底部与水腔中的加热组件接触。目前现有的电饭锅能够实现米汤和米饭的分离功能,但是在煮饭的过程中始终是通过原始与大米接触的水进行煮饭,而大米中含有的重金属以及其它有害物质在米汤和米饭的分离后始终会粘附在米饭上,造成饮食不健康,而本技术方案则是解决了上述问题,其在煮饭过程中有两部分水,其中一部分加入到米汤格中,大米在蒸饭格中被米汤格中的水浸泡,另一部分水加入到水箱中,加热时先加热米汤格中的水,待将大米煮沸后一定时间停止加热,水量下降到蒸饭格下方与米饭脱离接触,在这个过程中,大米中的重金属以及其它有害物质部分进入到米汤格中的米汤中,再加热水箱中的水,使得其产生蒸汽进入到米饭腔中与大米接触,利用高温蒸汽将大米蒸熟为米饭,使得重金属以及其它有害物质不会粘附在米饭中,实现了健康的饮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伊贝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伊贝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2344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