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物理实验用组合式电磁线圈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15627.1 | 申请日: | 2017-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689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4 |
发明(设计)人: | 张镕誉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镕誉 |
主分类号: | G09B23/18 | 分类号: | G09B23/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234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物理 实验 组合式 电磁 线圈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新型涉及一种高中物理使用的实验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物理实验用组合式电磁线圈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初中、高中及大学等教学及实验活动中,经常需要借助各类不同类型的电磁线圈设备辅助进行电磁感应内容的教学活动,使用频繁且对电磁感应线圈的线圈匝数、缠绕方式及线圈的电气连接关系进行频繁调整,但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当前所使用的电磁线圈设备结构往往相对固定,导致当前的电磁线圈结构不能灵活满足教学、实验等操作的需要,因此一方面造成当前在实际使用时,往往需要根据使用需要配备多个不同类型的电磁线圈设备,从而导致使用难度较大且设备投入及维护成本相对较高,另一方面也导致当前电磁线圈发生故障后,无法对故障部位进行灵活更换,从而造成当前电磁线圈故障排除率低,使用寿命段及使用维护成本高的弊端,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新型电磁线圈结构,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的物理实验用组合式电磁线圈结构,可有效的根据使用需要对电磁线圈缠绕方式及匝数进行调整和故障排出效率和零部件更换作业的便捷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物理实验用组合式电磁线圈结构,包括石英管、陶瓷管、接线端子及导线,其中陶瓷管至少两个,套在石英管外并与石英管滑动连接,陶瓷管两端位置处均设至少一个定位销,石英管外表面均布若干定位孔,并通过定位孔与定位销相互连接,导线若干条,且每条导线均环绕一个陶瓷管轴线呈螺旋状包覆在陶瓷管外表面,且导线两端均与一个接线端子电气连接,石英管上的各陶瓷管上的导线间通过接线端子相互电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陶瓷管内表面上均布至少两条定位槽,且所述的定位槽与陶瓷管轴线平行分布,所述的定位槽内设至少一条尼龙扎带,且尼龙扎带两端位于陶瓷管外表面并相互连接构成闭合环状结构,所述的导线通过尼龙扎带与陶瓷管相互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陶瓷管侧壁上均布若干透孔。
进一步的,所述陶瓷管两端端面位置处均设弹性垫块。
进一步的,所述陶瓷管外表面与导线间通过弹性绝缘垫层相互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接线端子所对应的陶瓷管外表面处设至少一个定位槽。
进一步的,所述陶瓷管上导线环绕陶瓷管轴线分布至少一层,且当导线为两层或两层以上时,则各层导线间设弹性绝缘垫层,且导线层两端与陶瓷管两端端面间距离为0.5-2厘米。
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一方面可有效的根据使用需要对电磁线圈缠绕方式及匝数进行调整,从而有效的电磁线圈结构进行灵活调整满足不同物理实验及演示作业的要求,另一方面可有效提高电磁线圈设备结构灵活性,提高故障排出效率和零部件更换作业的便捷性,从而极大的提高电磁线圈设备使用的可靠性,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陶瓷管横断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2所示一种物理实验用组合式电磁线圈结构,包括石英管1、陶瓷管2、接线端子3及导线4,其中陶瓷管2至少两个,套在石英管1外并与石英管1滑动连接,陶瓷管2两端位置处均设至少一个定位销5,石英管1外表面均布若干定位孔6,并通过定位孔6与定位销5相互连接,导线4若干条,且每条导线4均环绕一个陶瓷管2轴线呈螺旋状包覆在陶瓷管1外表面,且导线4两端均与一个接线端子3电气连接,石英管上1的各陶瓷管2上的导线4间通过接线端子3相互电气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陶瓷管2内表面上均布至少两条定位槽7,且所述的定位槽7与陶瓷管2轴线平行分布,所述的定位槽7内设至少一条尼龙扎带8,且尼龙扎带8两端位于陶瓷管2外表面并相互连接构成闭合环状结构,所述的导线4通过尼龙扎带8与陶瓷管1相互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陶瓷管2侧壁上均布若干透孔9,所述陶瓷管2两端端面位置处均设弹性垫块10,所述陶瓷管2外表面与导线4间通过弹性绝缘垫层11相互连接,所述接线端子3所对应的陶瓷管2外表面处设至少一个定位槽12。
此外,所述陶瓷管2上导线4环绕陶瓷管2轴线分布至少一层,且当导线4为两层或两层以上时,则各层导线4间设弹性绝缘垫层11,且导线4层两端与陶瓷管2两端端面间距离为0.5-2厘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镕誉,未经张镕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1562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磁性滚珠动态吸附除铁机构
- 下一篇:永磁机风压水压联合冲洗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