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铁塔接地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14565.2 | 申请日: | 2017-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646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9 |
发明(设计)人: | 王梓旭;唐天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66 | 分类号: | H01R4/66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332 | 代理人: | 胡彬 |
地址: | 20000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铁塔 接地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铁塔接地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电力已成为促进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对于电力工作者而言,保证电力供应的高质量和高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输电线路通常位于室外空旷地区,像中国沿海地区雷电活动比较密集的区域,如果雷电击中输电线路,将会导致输电线路跳闸或受损,影响输电线路的持续和稳定。通过使输电线路有效的接地,可以加输电强线路的防雷性能、减少雷击跳闸次数,还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护变电站内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
目前使铁塔有效接地的方法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降低铁塔的接地电阻,二是进一步完善接地装置。通过这两方面的工作,进而保证当雷电击中铁塔时,产生的电流能被有效地释放到大地。
有些地区,例如上海等,这些地区的河网密布,在工程实际实施过程中经常需要将铁塔的基础设置在河道中,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接地装置,可以使河道中的铁塔有效可靠接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铁塔接地装置,可以使河道中的铁塔有效可靠接地。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铁塔接地装置,包括第一接地装置和第二接地装置;
所述第一接地装置包括第一支撑基础、第一接地基础和第一连接部;
所述第一支撑基础从上到下依次包括第一支撑柱、第一承重台和第一埋地柱,所述第一承重台被埋于河底的下方的土地中;所述第一接地基础位于所述第一承重台的下方;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扁钢和第一圆钢,所述第一扁钢的一端与铁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扁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圆钢的一端焊接连接,所述第一圆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地基础连接;
所述第二接地装置包括第二支撑基础、第二接地基础和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二支撑基础从上到下依次包括第二支撑柱、第二承重台和第二埋地柱,所述第二埋地柱的下部被埋入河底的下方的土地中,所述第二埋地柱的上部位于河底的上方,所述第二接地基础被埋于河岸的土地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两块钢板和一根钢管,所述钢管位于两块钢板之间;有一块钢板通过第二连接部与铁塔实现电导通连接。
具体地,一般的铁塔的底部都设有四个支脚,河面上的两个第一支脚的下方各设置一个第一支撑基础,靠近岸边的两个第二支脚的下方各设置一个第二支撑基础。所述第一支撑基础和第二支撑基础都用混凝土和钢筋等造成,主要起支撑作用。
第一接地基础和第二接地基础都是导体,其中,第一接地基础固定在河底的下方的土地中,一般情况下,铁塔上的电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部传递到第一接地基础上,然后由第一接地基础传递到河底的下方的土地中,实现接地。当河底的下方的土地含水较多,导致河底的下方的土地的电导率下降、接地电阻增大时,铁塔上的电则还可以通过第二连接部传递到第二接地基础上,然后由第二接地基础传递到岸边的土地中。将第一接地基础设置在第一支撑基础的下方,方便施工,可以有效减少第一连接部的长度,进而降低成本和减少传递电阻。将第二接地基础设置在河岸的下方的土地中、远离第二支撑基础,是为了保证铁塔的可靠有效接地。
进一步地,第一圆钢的接地性能比第一扁钢好,但是第一扁钢比第一圆钢容易实现打孔和与铁塔连接等操作,所以设置第一扁钢与铁塔连接、设置第一圆钢与第一接地基础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支撑柱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承重台的直径,所述第二支撑柱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承重台的直径。
具体地,第一支撑基础的第一承重台埋入土地中,是因为第一承重台的直径较大,如果露出河底,就会影响河道的通航能力。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承重台的上表面到河底的距离大于河床的深度。
具体地,第二支撑基础的第二承重台的上表面到河底的距离大于河床的深度是为了方便检修人员可以从河岸直接走到第二支撑基础上,进而爬上铁塔进行检修。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接地基础到河岸的地面的竖直距离在0.8m以上且在1.2m以下。
具体地,第二接地基础到河岸的地面的竖直距离过大,施工难度增大、施工成本增加;第二接地基础到河岸的地面的竖直距离过小,接地效果无法得到有效保证。根据大量试验结果表明,当第二接地基础到河岸的地面的竖直距离处于0.8m~1.2m时,综合效果较好。当第二接地基础到河岸的地面的竖直距离为1m时,综合效果最好。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钢管沿竖直方向延伸。
具体地,钢管沿竖直方向延伸比沿水平方向延伸可靠性更高。
进一步地,所述钢管的长度在3m以上且在4m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1456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