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抑制海底涡激振动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00221.6 | 申请日: | 2017-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039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9 |
发明(设计)人: | 刘晏池;安琪;戢慧;宁学文;刘语馨;段延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F15D1/00 | 分类号: | F15D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抑制 海底 振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涡激振动装置,具体是一种抑制海底涡激振动的装置,属于海上石油开采设备应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从流体的角度来分析,任何非流线型物体,在一定的恒定流速下,都会在物体两侧交替地产生脱离结构物表面的旋涡,这种旋涡一般称之为涡激振动,在海上石油的开采中,需要将各种管体以及安装架竖直安装在水下,海面下的海水在流动时会在管体以及安装架等部件的表面会产生涡激振动,管体以及安装架等构件的自振频率与漩涡的发放频率相接近就会使结构发生共振破坏。
传统的方法是改变构件后的尾流场,破坏尾流场漩涡的规律性泄放,实现对涡激振动共振的抑制,但是传统设备多数为定制版,即只能安装在特定的设备表面。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抑制海底涡激振动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抑制海底涡激振动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抑制海底涡激振动的装置,包括减振载体以及套接在减振载体表面的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表面套接有断面为流线型结构的旋转扇叶,且连接管两端与减振载体的连接处均设置起固定作用的环形结构的固定壳体,所述固定壳体通过环形结构的卡合环旋合固定在固定壳体表面,所述固定壳体内部设置紧固机构,所述紧固机构由固定端板、限位板、固定条、调节盘和调节螺柱构成,所述减振载体通过外表面的卡台与连接管内侧壁的卡槽相互卡合连接,且卡台和卡槽均为环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固定条包裹在减振载体表面,且固定条两端均设置固定端板,两个固定端板相互交错放置,且两个固定端板之间竖直设置调节螺柱。
优选的,所述调节螺柱通过其表面的调节齿螺纹连接至两个固定端板表面。
优选的,所述调节螺柱一端延伸至固定壳体表面,且调节螺柱位于固定壳体表面处安装调节盘。
优选的,所述固定端板远离调节螺柱一侧端面设有与其紧密贴合的限位板。
优选的,所述调节盘表面套接安装有固定螺帽,且固定螺帽与固定壳体表面连接处设置固定管,所述固定管嵌合于固定壳体侧壁上的加强板,所述固定螺帽和固定管分别与调节盘和加强板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利用旋转扇叶的转动改变减振载体的尾流场,破坏尾流场漩涡的规律性泄放,实现对涡激振动的抑制,利用固定壳体内部的紧固机构可将装置安装在不同尺寸的载体上,拓展了装置应用的范围,提升装置的经济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旋转扇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整体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减振载体,2、旋转扇叶,3、卡台,4、卡槽,5、固定壳体,51、加强板,52、卡合环,6、调节盘,61、调节螺柱,62、调节齿,7、固定螺帽,71、固定管,8、固定端板,81、限位板,9、固定条,10、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所示,一种抑制海底涡激振动的装置,包括减振载体1以及套接在减振载体1表面的连接管10,所述连接管10表面套接有断面为流线型结构的旋转扇叶2,通过旋转扇叶2的转动改变减振载体的尾流场,破坏尾流场漩涡的规律性泄放,且连接管10两端与减振载体1的连接处均设置起固定作用的环形结构的固定壳体5,所述固定壳体5通过环形结构的卡合环52旋合固定在固定壳体5表面,在通过固定壳体5将整个装置固定在减振载体1表面的前提下,不影响旋转扇叶2的转动,所述固定壳体5内部设置紧固机构,所述紧固机构由固定端板8、限位板81、固定条9、调节盘6和调节螺柱61构成,通过紧固机构在整个装置安装在减振载体1表面,所述减振载体1通过外表面的卡台3与连接管10内侧壁的卡槽4相互卡合连接,且卡台3和卡槽4均为环形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002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