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平衡调节能力的两足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87373.7 | 申请日: | 2017-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543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2 |
发明(设计)人: | 廖明蕾;尹梦涵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D57/032 | 分类号: | B62D57/032;B25J1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平衡 调节 能力 机器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人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具有平衡调节能力的两足机器人。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机器人设备在帮助人们生产生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设备的种类越来越多,而机器人领域,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已经投入较大的科研力量进行研究,在机器人的行走方式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转轮驱动,一类是模仿脊椎动物行走,其中包括双足式行走机器人,其难点在于在行走过程中保持机器人的平衡性,尤其对于机器人在凹凸型地面行走的平衡性问题比较难以解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平衡调节能力的两足机器人,利用凹凸地面带来机器人足部局部应力变化这一特点,设计了一种可自动调节的平衡结构,可以帮助机器人在凹凸地面行走时维持较好的平衡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设备在积极解决上述问题,但是目前未能取得有效的改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平衡调节能力的两足机器人,利用凹凸地面带来机器人足部局部应力变化这一特点,设计了一种平衡结构,可以帮助机器人在凹凸地面行走时维持较好的平衡能力。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平衡调节能力的两足机器人,包括固定机架、传动机构和行走机构,所述的固定机架上设有箱体、发光灯和凸端;所述的箱体内安装有传动机构;所述的发光灯安装在箱体的顶部;所述的凸端设置在箱体的两侧。固定机架主要起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所述的传动机构上设有运动臂、一号传动轴、支架、二号轴、一号齿轮、二号齿轮、凸轮和控制箱;所述的运动臂安装在二号轴上,运动臂的数量为两个,运动臂的截面形状为“L”型,运动臂上设有一号安装孔、限位孔、三号轴和限位片;所述的三号轴安装在一号安装孔内;所述的限位片安装在限位孔内,限位片的作用是用来限定机器人,让机器人在进行抬腿动作时,使其双腿与地面的摩擦力不同,前腿后脚掌与地面的摩擦力大于后腿前脚掌与地面的摩擦力,以此防止机器人出现原地踏步的现象;所述的一号传动轴安装在支架上;所述的支架与箱体内表面相连接,支架连接在一号传动轴和二号轴之间;所述的二号轴与箱体相连接;所述的一号齿轮安装在一号传动轴上;所述的二号齿轮与控制箱内电机相连接,二号齿轮与一号齿轮相啮合;所述的凸轮安装在一号传动轴两端,且凸轮与运动臂相连接,凸轮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的控制箱内安装有驱动电机和控制装置;驱动电机运转,通过二号齿轮与一号齿轮相啮合传动,从而带动一号传动轴转动,进而使两个凸轮带动运动臂做往复式的前后摆动,以此来实现机器人的运动。
所述的行走机构与传动机构相连接,行走机构包括平衡块和机械足;所述的平衡块包括主板、一号弹性杆、副板、一号连杆、四号轴、五号轴、伸缩杆、二号连杆和气动装置;所述的主板与副板铰接;所述的一号弹性杆由两块连杆和一根弹簧构成,一号弹性杆连接在主板与副板之间,一号弹性杆的作用是减震和缓冲,减小剧烈的冲撞抖动;所述的一号连杆连接在主板与二号连杆之间,一号连杆与二号连杆之间通过四号轴连接;所述的二号连杆连接在一号连杆与伸缩杆之间,二号连杆与伸缩杆之间通过五号轴连接;所述的伸缩杆连接在二号连杆和气动装置之间;所述的机械足安装在平衡块下端,机械足包括六号轴、底板、二号弹性杆、移动端和应力感应器;所述的底板与平衡块之间通过六号轴连接;所述的二号弹性杆连接在移动端和底板之间;所述的应力感应器设置在底板下表面。当行走在凹凸型地面时,底板与地面接触不均匀,其某点的局部受力会明显大于其他部分,此时底板下表面的应力感应器会将信号通过导线传递到控制箱,控制箱通过其内控制装置驱动气动装置,使伸缩杆回缩,通过一号连杆和二号连杆的带动,使主板下降,副板与地面相接触,从而保证机器人不会摔倒。
优选的,所述的运动臂上设有六个调节孔,其作用在于调节限位片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的应力感应器下端包裹一层橡胶薄膜,这样可以减小应力传感器的磨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平衡调节能力的两足机器人,利用凹凸地面带来机器人足部局部应力变化这一特点,设计了一种可自动调节的平衡结构,可以帮助机器人在凹凸地面行走时维持较好的平衡能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3的A-A面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图5的B-B面的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873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