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海绵城市的下沉式绿地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83443.1 | 申请日: | 2017-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768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3 |
发明(设计)人: | 陶莎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3F5/10;A01G9/02 |
代理公司: | 西安铭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61223 | 代理人: | 李振瑞 |
地址: | 43001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绵 城市 下沉 绿地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种城市排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海绵城市的下沉式绿地结构。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就是运用低影响开发理念,改变传统城市建大管子、以快排为主的雨水处理的方式,借助自然力量排水,“源头分散”、“慢排缓释”就近收集、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让城市如同生态“海绵”般舒适畅地“呼吸吐纳”,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迁移。
本发明人发现,现有的海绵城市下沉式绿地,结构单一,不能避免植被表层被冲刷,导致植被表层千沟万壑,影响整体的观赏性。
于是,发明人有鉴于此,秉持多年该相关行业丰富的设计开发及实际制作的经验,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海绵城市的下沉式绿地结构,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绵城市的下沉式绿地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结构单一,不能避免植被表层被冲刷,导致植被表层千沟万壑,影响整体的观赏性结构单一,不能避免植被表层被冲刷,导致植被表层千沟万壑,影响整体的观赏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海绵城市的下沉式绿地结构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海绵城市的下沉式绿地结构,其中,该海绵城市的下沉式绿地结构包括有:
植被保护体、种植土壤层、砾石层、倾斜疏水板、蓄水池、溢水管、排水管、中间集水池、植物种植浮体和植被种植孔;
所述植被保护体贴附种植土壤层的表层,且植物通过植被保护体上植被种植孔栽植在种植土壤层的内侧;所述倾斜疏水板安装在蓄水池的一侧;所述蓄水池与排水管均设置在砾石层的内侧,且蓄水池与排水管之间通过溢水管相连接;所述中间集水池的内侧漂浮有种植水上植被的植物种植浮体。
进一步的,所述蓄水池自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三组,且三组蓄水池的顶部均安装有滤网板。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集水池的一侧设有多组直径为10cm的溢流孔,且该溢流孔与排水管通过管道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集水池的深度为50cm。
与现有结构相较之下,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植被保护体的设置,起到保护植被的作用,避免雨水大、急时将植被土壤层冲走,同时可使植被表层更加整洁。
2.本实用新型倾斜疏水板的设置,进一步避免土壤层流失,便于雨水流到蓄水池中收集利用。
3.本实用新型中间集水池的设置,可用来种植水上植被、养鱼,使下沉式绿地结构更具观赏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植被保护体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植被保护体,2、种植土壤层,3、砾石层,4、倾斜疏水板,5、蓄水池,6、溢水管,7、排水管,8、中间集水池,9、植物种植浮体,10、植被种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实例显示在附图和以下描述中。虽然将结合示例性的实施例描述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该描述并非要把本实用新型限制于该示例性的实施例。相反,本实用新型将不仅覆盖该示例性的实施例,而且还覆盖各种替换的、改变的、等效的和其他实施例,其可包含在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
参见图1至附图2,一种海绵城市的下沉式绿地结构,包括有:
植被保护体1、种植土壤层2、砾石层3、倾斜疏水板4、蓄水池5、溢水管 6、排水管7、中间集水池8、植物种植浮体9和植被种植孔10;
植被保护体1贴附种植土壤层2的表层,且植物通过植被保护体1上植被种植孔10栽植在种植土壤层2的内侧;倾斜疏水板4安装在蓄水池5的一侧;蓄水池5与排水管7均设置在砾石层3的内侧,且蓄水池5与排水管7之间通过溢水管6相连接;中间集水池8的内侧漂浮有种植水上植被的植物种植浮体9,砾石层3具有较好的透水性,便于雨水的快速渗透。
如上述所述的海绵城市的下沉式绿地结构的较佳实施例,其中,蓄水池5 自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三组,且三组蓄水池5的顶部均安装有滤网板,可对进入到蓄水池5内部的雨水进行过滤,避免蓄水池5被泥浆灌满,降低蓄水池5的蓄水能力;
如上述所述的海绵城市的下沉式绿地结构的较佳实施例,其中,中间集水池8的一侧设有多组直径为10cm的溢流孔,且该溢流孔与排水管7通过管道相连接,在中间集水池水位达到溢流孔位置时,通过溢流孔流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未经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834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效的厨房食物垃圾处理器
- 下一篇:下水管连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