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光伏支架现浇混凝土桩基础管形模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75030.9 | 申请日: | 2017-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034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发明(设计)人: | 许俊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38 | 分类号: | E02D5/38;E02D27/1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一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66 | 代理人: | 刘真真,翁霞 |
地址: | 20006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架 混凝土 桩基础 模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发电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光伏支架现浇混凝土桩基础管形模板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光伏电站常用的组件支架基础的形式为混凝土现浇桩基础,由于其施工工艺简单、施工难度低,价格低,已经成为较主流的一种组件支架基础。
现有的混凝土现浇桩基础的施工流程为:①桩基础定位→②钻孔机械钻孔→③二次清孔→④放入钢筋笼→⑤混凝土浇筑(桩下部)→⑥放置管形模板→⑦混凝土浇注(桩上部)→⑧放置预埋件→⑨压光→⑩养护→拆除管形模板。
现有的管形模板是一塑料管,该塑料管的内径与现浇混凝土桩径相同,塑料管可以是一段管整体,或是将塑料管对剖开;与现有的管形模板相匹配的夹具是采用铁丝绑扎,使用时要先进行混凝土浇筑,在桩基础浇注到合适部位时(根据桩顶标高),然后再放入管形模板,使得管形模板上口与桩顶标高一致,之后再进行混凝土桩的上部浇筑。
采用现有的这种塑料管对剖加铁丝帮扎的施工方法,有以下缺点:
(1)在放置钢筋笼和桩身下部混凝土浇注等工序的过程中,会由于人为因素造成周边沙土落入桩孔,造成混凝土桩底、桩身混凝土有质量问题。
(2)由于管形模板没有固定装置,只能在桩下部混凝土浇筑到合适高度后,根据人为判断,将管形模板在混凝土上面,容易造成桩基础桩径上下不同,影响桩身质量,从而降低了桩基础的承载力。
因此,本领域尚缺乏一种光伏支架现浇混凝土桩基础管形模板装置,使得该管形模板装置可以简化施工工序,且防止因各种人为因素和其它因素造成的沙土落入桩底和沙土混入混凝土中,以致影响到混凝土桩的质量和承载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伏支架现浇混凝土桩基础管形模板装置,该管形模板装置可以简化施工工序,防止因各种人为因素和其它因素造成的沙土落入桩底和沙土混入混凝土中,进而影响到混凝土桩的质量和承载力。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伏支架现浇混凝土桩基础管形模板装置,具体地,该管形模板装置包括管形模板,包括第一管形模板和第二管形模板,第一管形模板和第二管形模板是将一段管对剖后形成的;抱箍,在第一管形模板和第二管形模板组合成一段管的状态下,抱箍将管形模板夹住,抱箍分为三段,且相邻的两段抱箍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以及支撑,支撑的数量为三个,每个支撑的一端与一段抱箍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地面有可靠接触,用于稳固整个管形模板装置。
在另一优选例中,管形模板的管径和混凝土桩的桩径相同。
在另一优选例中,管形模板为塑料管形模板。
在另一优选例中,第一管形模板和第二管形模板的大小、尺寸、结构和配置均相同。
在另一优选例中,一段抱箍仅与一个支撑固定连接。
在另一优选例中,每段抱箍为弧形结构。
在另一优选例中,固定有支撑的每段抱箍的大小、尺寸、结构和配置均相同。
在另一优选例中,抱箍由宽度为40cm,厚度为4cm的扁铁制作而成。
在另一优选例中,相邻的两段抱箍之间通过M6螺栓固定连接。
在另一优选例中,抱箍和支撑通过焊接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致力于提供一种能够取代现有比较落后的混凝土桩模板的固定装置,其主要特点是抱箍和支撑形成一体;抱箍通过螺栓连接,安全牢靠;拆装便捷,可以重复使用,经济性好。
应理解,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中,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各技术特征和在下文 (如实施例)中具体描述的各技术特征之间都可以互相组合,从而构成新的或优选的技术方案。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例中的管形模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例中的管形模板装置的俯视图。
各附图中,各标示如下:
1-塑料管形模板;
2-抱箍;
3-支撑;
4-混凝土桩;
5-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7503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