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变径异形管类零件胀形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74095.1 | 申请日: | 2017-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226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3 |
发明(设计)人: | 王岩松;朱福;刘宁宁;王孝兰;郭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D26/047 | 分类号: | B21D26/047;B21D26/045;B21D26/033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25 | 代理人: | 林君如 |
地址: | 20162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异形 零件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径异形管类零件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变径异形管类零件胀形模具。
背景技术
一种变径异形管类零件具有变直径、多角度的尺寸特征。管材胀形技术是一种利用液体作为介质,通过控制管材内部液体压力和材料流动实现中空零件制造的工艺。目前的管类零件胀形模具一般由上下型腔组成,其中两端各设置有一个堵头。原有模具可能有成品贴模精度不高等缺点,为克服原有技术的不足,实现该变径异形管类零件的轻量化和降低生产成本,因此设计该胀形模,实现胀形工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变径异形管类零件胀形模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变径异形管类零件胀形模具,包括相对设置的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设有用于放置待胀形管件的模具型腔,该模具还包括胀形组件,所述的胀形组件包括设置在上模组件的模具型腔两端的叉刀、设置在下模组件的模具型腔两端的堵头机构和设置在堵头机构上的注水机构,所述的堵头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气缸、滑块和堵头,所述的气缸固定在下模组件上,滑块与下模组件滑动连接,堵头上套设有密封圈,用于在工作时插入待胀形管件的端部,所述的密封圈和滑块之间隔有空隙,合模时叉刀插入该空隙,并与滑块配合挤压密封圈,使之变形膨胀,将待胀形管件的端部密封。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堵头包括连杆和端盖,所述的滑块连接在连杆的一端,端盖设置在连杆的另一端,所述的密封圈套设在连杆上,并与端盖相贴合,所述的叉刀呈斜楔状,并与滑块组成斜楔机构,叉刀下部设有与连杆相匹配的过槽。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叉刀与滑块之间过盈配合。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过盈配合的过盈量为1.5mm。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连杆上还套设有垫圈,所述的垫圈的两侧在合模时分别与叉刀和密封圈贴合。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注水机构包括连接在滑块上的注水杆和设置在堵头端部的注水孔,所述的注水杆与注水孔相连通。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位于下模组件的模具型腔两端的堵头的中心线的夹角与下模组件的模具型腔两端的中心线的夹角一致。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上模组件包括顶板及设置在顶板下表面的上模,下模组件包括底板及设置在底板上表面的下模,上模组件的模具型腔设置在上模的下表面,下模组件的模具型腔设置在下模的上表面,上模上设有多个上模导套孔,下模上设有多个下模导柱孔,所述的上模导套孔和下模导柱孔相匹配。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下模上设有多个排水孔,所述的排水孔通向下模组件的模具型腔的底部。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上模组件的模具型腔的两端设有方槽,所述的叉刀设置在方槽中。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滑块通过滑块托板与下模组件滑动连接。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密封圈采用聚氨酯圈。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先将上模上表面与顶板下表面固定;将叉刀上表面与顶板下表面固定;将下模下表面、滑块托板等与底板上表面固定;使用油压机将顶板抬起,上模悬置于下模正上方,将待胀形管件置于下模的模具型腔,然后气缸驱动滑块,滑块带动堵头插入管件两端的内部,油压机驱动顶板和上模向下合模,导柱对合模过程起导向作用,叉刀插入滑块和密封圈之间的空隙,推动密封圈膨胀封水,液体通过注水杆从堵头进入待胀形管件的内部空腔,通过控制液体压力使管件外壁面贴合模具型腔,完成胀形工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实用新型既可以作为胀形模又可以作预成型模,可以先后进行预成型和胀形两道工序,降低一半的模具成本。模具贴合程度高,精确度高,生产效率高。采用导柱导向结构,使下模与上模之间定位良好,精确度高。
(2)所述叉刀与滑块在合模时过盈配合,并且将过盈量选择为1.5mm,使叉刀在下落过程将滑块推离待胀形管件端部,并通过连杆带动端盖向离开待胀形管件端部的方向运动,而密封圈(在设置垫圈的情况下为垫圈)由于被叉刀挡住无法移动,从而使密封圈受到挤压,使密封圈膨胀封水,1.5mm的过盈量不至于因压力过大导致聚氨酯圈寿命过短。可使管内液压压力有限度升高,提高产品贴模精度。
(3)排水孔能够保证工人取出成品时洒落在模具型腔中的液体及时自动排出,使模具贴合程度高,工人的操作便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7409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