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全光网交换系统用光纤互连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69038.4 | 申请日: | 2017-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908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9 |
发明(设计)人: | 孙传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富生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28 | 分类号: | G02B6/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全光网 交换 系统 用光 互连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全光网交换系统光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光网交换系统用光纤互连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Internet业务和多媒体应用的快速发展,网络的业务量正在以指数级的速度迅速膨胀,这就要求网络必须具有高比特率数据传输能力和大吞吐量的交叉能力。光纤通信技术出现以后,其近30THz的巨大潜在带宽容量给通信领域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特别是在提出信息高速公路以来,光技术开始渗透于整个通信网,光纤通信有向全光网推进的趋势。全光网是以光节点取代现有网络的电节点,并用光纤将光节点互联成网,采用光波完成信号的传输交换等功能,克服了现有网络在传输和交换时的瓶颈,减少信息传输的拥塞、延时,提高了网络的吞吐量。
传统的光交换交叉连接方案一般采用的是光纤以一定的弯曲半径粘贴在固定板上。这种胶粘固定的方法,对于有交叉处的光纤可能造成受压,光偏振损耗增加。这种胶粘工艺,具有不可修复性,如果有任何一条光纤出现故障,需要更换整体光纤固定板。另外为保证光纤的弯曲损耗,光纤弯曲半径较大,传统方案需要大面积的固定板容纳光纤,增加了设备的体积。
实用新型内容
对此,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光网交换系统用光纤互连装置,该装置体积小,维护简单,而且用于光纤互连具有零光路损耗的特点。
对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全光网交换系统用光纤互连装置,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多个定径轴、多个收线轴和压纤盖板,所述定径轴上安装有定径盖板,使用时,光纤绕经定径轴缠绕后,多余的光纤缠绕在收线轴上,所述压纤盖板盖在收线轴上。
其中,所述定径轴上部预先安装有定径盖板,而收线轴先不安装压纤盖板,光纤绕经定径轴缠绕后,多余的光纤缠绕在收线轴上,所述收线轴上再安装固定压纤盖板。其中,所述定径轴和收线轴与底板固定连接。
采用此技术方案,当连接不同侧的节点或连接同侧的节点时,光纤先在至少两个定径轴上缠绕,然后在收线轴上收纳多余的光纤,并将收线轴盖上压纤盖板,通过控制定径轴和收线轴的直径可以有效地控制光纤的弯曲半径,避免弯曲损耗,每条光路处于零损耗状态,具有安全的光学性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径轴位于底板的中部,所述收线轴位于底板的两侧。为更好地实施各个节点交换的连接,通常将定径轴设计成两排,位于底板的中间,而收线轴在两侧各一排。相近的节点可以共用一个收线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板的中部设有两排定径轴,所述两排定径轴的两侧各设有一排收线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排定径轴中,定径轴可以等间距排列。优选的,两排定径轴的定径轴的间距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径轴与收线轴的位置错开排列,所述收线轴的轴心线位于与其相邻的两个定径轴的轴心线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径轴和收线轴的半径不小于光纤的允许弯曲半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该装置结构紧凑,体积小,维护简单,而且用于光纤互连操作作业简单,具有零光路损耗的特点。通过控制定径轴和收线轴的直径可以有效地控制光纤的弯曲半径,避免弯曲损耗,每条光路上处于零损耗状态,具有安全的光学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光路交换交叉节点的光纤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优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全光网交换系统用光纤互连装置,其包括底板1、多个定径轴2、多个收线轴3和压纤盖板4,所述定径轴2和收线轴3与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定径轴2上安装有定径压纤盖板21,收线轴3先不安装压纤盖板4。光纤绕经定径轴2缠绕后,多余的光纤缠绕在收线轴3上,然后将所述压纤盖板4固定在在收线轴3上。所述底板1的中部设有两排定径轴2,所述两排定径轴2的两侧各设有一排收线轴3。所述定径轴2与收线轴3的位置错开排列。
优选的,每排的定径轴2等间距排列。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一种光路交换交叉节点的光纤连接结构,光纤采用实施例1的全光网交换系统用光纤互连装置进行连接。
当连接不同侧的节点P1和P3时,光纤先在第一定径轴6和第二定径轴7上缠绕,然后在第一收线轴5和第二收线轴8上收纳多余的光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富生光电(深圳)有限公司,未经新富生光电(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6903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体式实时监控的可调衰减器
- 下一篇:光纤阵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