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轻量化新能源车载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67277.6 | 申请日: | 2017-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215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3 |
发明(设计)人: | 田兆阳;周珊;崔海洋;惠俊恒;朱玉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太平洋电缆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18 | 分类号: | H01B7/18;H01B7/02;H01B7/22;H01B7/295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言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65 | 代理人: | 王茀智,龚清媛 |
地址: | 238000 安徽省芜湖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量化 新能源 车载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轻量化新能源车载电缆。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一些国家大力提倡汽车制造业开发新能源电动汽车,经过前几年的研发,新能源汽车已逐渐进入商品化,目前市场上已推出不同型号、品牌的新能源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与现有技术的燃油汽车的动力系统截然不同。简言之,新能源汽车的能源传输渠道主要是电缆。目前,市售新能源电动汽车均配置铜或镀锡铜导体的电缆,铜导体电缆的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都能够达到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要求。但是,铜芯导体电缆单位重量较重,以家用电动汽车为例,一台车配套电缆总重量达二十公斤。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减轻自重就能提高载重量、提高行驶速度、减少能耗,所以减轻配套电缆的重量已成为本行业的重点研发内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自重轻、材质软、导电性能好和生产成本低的轻量化新能源车载电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轻量化新能源车载电缆,包括多根铜包铝线绞合而成的导体1,导体1外依次绕包绝缘层2,屏蔽层3,隔离层4和外护套5;导体1与绝缘层2一起构成线芯;所述屏蔽层3为网状,屏蔽层3为多根铜包铝丝编织在绝缘层2外的金属丝屏蔽层。
进一步,所述绝缘层2为耐温125℃微交联TPE塑料绝缘层。
进一步,所述外护套5为耐温125℃微交联TPE塑料护套层。
进一步,所述铜包铝丝为DLH铝合金外镀一层铜层的铜包铝丝。
进一步,所述导体1为19-61根相同直径的铜包铝线绞合而成的导体,铜包铝线直径为0.15~0.24mm。
进一步,所述导体1为37根直径为0.24mm的铜包铝线绞合而成的导体。
进一步,所述屏蔽层3为16-24根铜包铝丝直接编织于绝缘层2外的屏蔽层,编织密度85%,铜包铝丝的直径为0.12~0.30mm。
进一步,所述屏蔽层3为24根直径为0.15mm铜包铝丝编织而成的屏蔽层。
进一步,所述隔离层4为无缝绕包在屏蔽层3外的轻型无纺布带隔离层。
进一步,所述轻型无纺布带隔离层的厚度为0.05mm。
本实用新型轻量化新能源车载电缆,导体和屏蔽层均为采用铜包铝丝,在相同的载流能力下比铜芯导体电缆重量轻许多,本重量仅是铜芯导体电缆重量的40%,而且制造成本也比铜芯导体电缆低40%左右,铜包铝芯导体电缆的其它各项电气指标、机械性能都达到相应标准规定要求,铜包铝芯导体电缆自身重量轻,特别适合新能源汽车配套,所减的重量用于提高载重量或提高行驶速度。本实用新型绝缘层和外护套均采用TPE材料经辐照处理后,额定工作温度达到125℃,耐温效果良好,且该材料密度仅为XLPO材料的2/3。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轻型量化新能源车载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轻型量化新能源车载电缆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轻型量化新能源车载电缆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轻量化新能源车载电缆,包括导体1,导体1外依次绕包绝缘层2,屏蔽层3,隔离层4和外护套5;所述导体1为多根铜包铝线绞合而成的导体,导体1与绝缘层2一起构成线芯;屏蔽层3为多根铜包铝丝编织在绝缘层2外的金属丝屏蔽层。本实用新型轻量化新能源车载电缆,导体和屏蔽层均为采用铜包铝丝,在相同的载流能力下比铜芯导体电缆重量轻许多,本重量仅是铜芯导体电缆重量的40%,而且制造成本也比铜芯导体电缆低40%左右,铜包铝芯导体电缆的其它各项电气指标、机械性能都达到相应标准规定要求,铜包铝芯导体电缆自身重量轻,特别适合新能源汽车配套,所减的重量用于提高载重量或提高行驶速度。
如图1所示,所述绝缘层2和外护套5均采用耐温125℃微交联TPE塑料。发明中绝缘层2所用材料为微交联TPE塑料,该材料经125℃微交联处理后形成网状组织,由此增强耐温能力,符合新能源配套要求。本实用新型绝缘层和外护套均采用TPE材料经辐照处理后,额定工作温度达到125℃,耐温效果良好,且该材料密度仅为XLPO材料的2/3。
具体地,如图1所示,所述导体1为19-61根相同直径的铜包铝线绞合而成的导体,铜包铝线直径为0.15~0.24mm。优选地,导体1为37根直径为0.24mm的铜包铝线绞合而成的导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太平洋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太平洋电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672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