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软基处理复合地基结构层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66184.1 | 申请日: | 2017-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794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9 |
发明(设计)人: | 李曦;郭继舟;李少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3/00 | 分类号: | E01C3/00;E02D5/46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42222 | 代理人: | 俞琳娟 |
地址: | 430081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处理 复合 地基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软基处理复合地基结构层。
背景技术
现有比较普遍的桥台后软基处理结构层仅仅是在搅拌桩上直接开始道路结构层施工(宕渣路基、基层和路面),该结构的主要问题有:
1、搅拌桩上直接开始道路结构施工,两者不能紧密结合,也就无法达到密实的效果;
2、现有的桥台后结构层主要是采用增加路基宕渣的厚度来达到设计标高要求,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无法很好的控制回填压实质量;
3、此结构中路基材料容重较大,会产生较大的沉降量,尤其是在软基地段,和桥台的沉降差异更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确保整体结构强度和安全性的软基处理复合地基结构层。
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了以下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软基处理复合地基结构层,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加固层、砂石褥垫层、钢塑格栅层、砂石褥垫层、泡沫混凝土层、以及砂砾层,其中,加固层包括:地基土体和均匀设置在地基土体内的多根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软基处理复合地基结构层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砂石褥垫层、钢塑格栅层、砂石褥垫层的厚度之和泡沫混凝土层厚度的二分之一。这样的厚度设计,使得软基处理复合地基结构层的效果更好。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软基处理复合地基结构层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砂石褥垫层、钢塑格栅层、砂石褥垫层的厚度之和为50cm,泡沫混凝土层的厚度为100cm。这样的厚度设计,使得软基处理复合地基结构层的效果最优。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软基处理复合地基结构层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的桩长10m,桩径Φ500mm,桩距1.3m,扩大头桩径Φ800mm,长度2m。
实用新型的作用与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软基处理复合地基结构层,将加固层、砂石褥垫层、钢塑格栅层、砂石褥垫层、泡沫混凝土层、以及砂砾层通过有序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结构层,具有低压缩性,自重轻的特性,在降低路基填料的基础上,减少了地基附加应力;并且泡沫混凝土吸水率较低,使其具有一定的防水性能,能够防止上层路基中水渗入到路基,提高路基的压缩模量,使其不易产生变形和沉降;在保证强度和安全性的前提下,重量大大降低,具有更好的整体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软基处理复合地基结构层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软基处理复合地基结构层的分解图;以及
图3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加固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软基处理复合地基结构层作详细阐述。
<实施例>
如图1和2所示,软基处理复合地基结构层10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加固层11、砂石褥垫层12、钢塑格栅层13、砂石褥垫层14、泡沫混凝土层15、以及砂砾层16。
如图3所示,加固层11包括地基土体11a和均匀设置在地基土体11a内的多根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11b。本实施例中,钉形水泥土11a双向搅拌桩的桩长10m,桩径Φ500mm,桩距1.3m,扩大头桩径Φ800mm,长度2m。
砂石褥垫层12直接铺设在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11b上,它能够贴合密实,不会产生空隙,能够保证结构整体性,并且密实方法简单,不需要反复碾压,本实施例中,采用砂石配比为4:6的砂石褥垫层12。
并且,砂石褥垫层12、钢塑格栅层13、砂石褥垫层14的厚度之和为泡沫混凝土层15厚度的二分之一,具体地,砂石褥垫层12、钢塑格栅层13、砂石褥垫层14的厚度之和为50cm,泡沫混凝土层15的厚度为100cm。
钢塑格栅层13能够在不增加结构厚度的情况下,分散上层结构传下来的应力,避免因出现集中应力使得结构产生局部沉陷。
泡沫混凝土层15有一定的强度,施工便捷,工后无需碾压,且具有轻质性和防水性。在本实施例中,泡沫混凝土层15的配比为水泥:水:发泡剂:稳泡剂=1:0.18:0.004:0.001。
砂砾层16为级配砂砾(粒径不大于6cm),具体配比见下表:
砂砾层16的厚度根据原始地面标高和道路结构层厚度确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6618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旋涡平整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反射裂缝修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