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抽油机井自生热清蜡管柱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58323.6 | 申请日: | 2017-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576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2 |
发明(设计)人: | 梁毅;周志平;甘庆明;赵春;樊松;石海霞;姚洋;雷宇;苏祖波;郭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7/00 | 分类号: | E21B37/00;E21B36/00;E21B43/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抽油机 生热 管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油田开发领域,涉及一种抽油机井自生热清蜡管柱。
背景技术
在油田的开采中,有部分油井含蜡量较高,如果结蜡发生在地层或井口附近,要进行清除则非常困难,并且要花费很大一笔资金。结蜡现象严重时,常常使油井产量迅速下降,甚至引起油井蜡卡、断杆,形成躺井,影响油井产能。
目前油井清防蜡主要采用可分为:机械清蜡、电热清防蜡、热熔法、化学清防蜡等类型。机械清蜡方法使用地面设备进行除蜡,这适用于结蜡程度较低的油井;化学清蜡方法采用多种化学清蜡剂,目的是溶解石蜡并将其从系统中泵出,但化学清蜡剂价格昂贵;热熔法是依靠外部热量来熔化石蜡并将其带出油井,该方法是将储存在油罐中的原油加热到相当高的温度然后注入油套环空中,当流体流入环空时,会产生一定的热量损失,不仅导致井底温度降低,而且还导致热油中的石蜡沉积在井底。以上清防蜡方法均存在一定局限性,效果不太理想,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因此,为充分发挥油井的产能,延长免修期,提出了一种抽油机井自生热清蜡管柱,采用保温油管和电磁防蜡相结合的防蜡管柱,避免原油温度降低,从而防止其从溶液中析出,堆积在油管的内表面,使它失去脱离溶液而附着到管内壁的能力,使石蜡分子悬浮在石油中,不易结晶析出从而达到防蜡的目的。
因此,为了克服现有清蜡技术存在的问题,需要设计了一种抽油机井自生热清蜡管柱,该清蜡管柱能够通过清蜡棒与油管里的水发生化学反应,并产生热量,同时产生的热量直接扩散到沉积在油管中的石蜡上,同时能够通过地面加热系统对油管内的油进行加热,实现油管中油自加热或被动加热相结合,以实现清蜡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抽油机井自生热清蜡管柱,该管柱能够通过油管中的原油自加热与被动加热相结合实现清蜡。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抽油机井自生热清蜡管柱包括油管、套管、抽油泵、三通管及地面加热循环系统;
油管套接于套管内,抽油泵位于油管内,抽油泵的柱塞与三通管的第一个开口相连通,三通管的第二个开口与地面加热循环系统相连通,三通管的第三个开口与油管相连通,油管内投入有清蜡棒。
油管的底部开口处设置有固定凡尔。
抽油泵的入口处设置有游动凡尔。
抽油泵的柱塞通过抽油杆与三通管的第一个开口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抽油机井自生热清蜡管柱在具体操作时,通过投入到油管中的清蜡棒与油管中的油水混合物反应并生成大量的热量,实现油管中原油的自加热。同时油管中的油水混合物经抽油泵及三通管进入到地面加热循环系统中,通过地面加热循环系统对所述油水混合物进行加热,然后再将加热后的油水混合物通入油管中,从而实现油管中原油的被动加热,进而有效的提高油管中原油的温度,并最终实现清蜡的目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实用性极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三通管、2为地面加热循环系统、3为套管、4为油管、5为抽油泵、6为游动凡尔、7为固定凡尔、8为抽油杆、9为清蜡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抽油机井自生热清蜡管柱包括油管4、套管3、抽油泵5、三通管1及地面加热循环系统2;油管4套接于套管3内,抽油泵5位于油管4内,抽油泵5的柱塞与三通管1的第一个开口相连通,三通管1的第二个开口与地面加热循环系统2相连通,三通管1的第三个开口与油管4相连通,油管4内投入有清蜡棒9。
油管4的底部开口处设置有固定凡尔7;抽油泵5的入口处设置有游动凡尔6;抽油泵5的柱塞通过抽油杆8与三通管1的第一个开口相连通。
施工时,先将清蜡棒9投入到油管4中,清蜡棒9与油管4中的油水混合反应并释放大量的热量,同时油管4中的油水混合物经抽油泵5进入到地面加热循环系统2中,再经地面加热循环系统2加热后通过三通管1进入到油管4中,从而有效的提高油管4中原油的问题,并最终实现清蜡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5832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井口管线解冻带
- 下一篇:连续油管喷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