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模具冷却水道设置及密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57925.X | 申请日: | 2017-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689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2 |
发明(设计)人: | 周小燕;廖本洪;张松全;李小平;陈康;直妍;库美芳;彭成允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D37/12 | 分类号: | B21D37/12;B21D37/16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50212 | 代理人: | 李海华 |
地址: | 400054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具 冷却 水道 设置 密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模具冷却水道设置及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使用超高强度钢板成形车身部件是实现车身轻量化的有效手段,然而传统冷冲压技术面对超高强度钢板在常温下的高强度和低延伸率特点,显得力不从心,因此热冲压技术应运而生,其可以解决常温下超高强度钢板成形性能的局限性。
热冲压技术是一种成形超高强度零件的先进制造技术,其原理是先将超高强度钢板或预成形后的超高强度零件加热到950℃以上,在完全奥氏体化后将其送入特殊模具内成形,保压一段时间后进行模具淬火,在大于30℃/S 的淬火速率下,成形件微观组织由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从而使得最终成形件的强度达1500MPa 以上。
热冲压模具中淬火工件过程中,热冲压模具冷却效率直接影响工件的成形性能和成形后零件的力学性能。为了实现工件快速降温,现有技术中,需要在热冲压模具中设置冷却水通道,在热冲压模具淬火工件时通过流经冷却水通道中的冷却水将热量带走;冷却水通道的设计决定了热冲压模具冷却效率,因此,冷却水通道的加工极其重要,是热冲压模具淬火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工作部较为复杂的热冲压模具中,冷却水通道很难与对应的工作部的工作面同时保持间距,若一条冷却水通道在不同的位置与对应的工作部的工作面距离差距过大时,一条冷却水通道不同位置的冷却水带走热量的效果就会差距较大,进而会影响热冲压模具中淬火工件的效果。因此,如何减少冷却水通道在不同的位置与复杂形状工作部的工作面距离差距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进行改进,提供了一种模具冷却水道设置及密封结构,本结构解决了复杂形状工作部冷却水通道设置难题,大大改善了热冲压件淬火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具冷却水道设置及密封结构,包括用于冲压工件的工作部和用于固定所述工作部的模板,所述工作部在竖直方向分为支撑块和工作块,所述支撑块位于工作块与模板之间,所述工作块与支撑块固定,所述支撑块与模板固定;所述工作块设置有若干条冷却水通道,一条冷却水通道不同处近工作块工作面的内壁与对应的工作块的工作面距离相等,每条冷却水通道近工作块工作面的内壁与对应的工作块的工作面距离均相等;所述支撑块内设置有与冷却水通道一一对应的二级供水通道和二级排水通道,所述二级供水通道与对应的冷却水通道进水端连通,所述二级排水通道与对应的冷却水通道排水端连通;所述模板内设置有一级供水通道和一级排水通道,所述一级供水通道与二级供水通道进水端均连通,所述一级排水通道与二级排水通道排水端均连通。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工作块与支撑块之间设置有软金属片。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工作块与支撑块之间通过螺钉和销钉连接且连接处焊接密封。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工作块为凸模、凹模或压料板。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冷却水通道俯视为弯曲形。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冷却水通道俯视为直线形。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级供水通道/一级排水通道直径大于二级供水通道/二级排水通道直径。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本实用新型将热冲压模具中复杂形状的工作部在竖直方向分成工作块与支撑块并分别加工,从工作块与支撑块的连接面(工作块工作面相反侧)向工作块工作面加工冷却水通道,使工作块的冷却水通道与工作块工作面间距始终相等,解决了复杂形状工作部冷却水通道设置难题,提高了复杂形状工作部的冷却效果,从而大大改善了模具中热冲压工件的淬火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视图。
附图中:1-工作块;2-支撑块;3-模板;4-软金属片;5-工件;6-螺钉和销钉;
11-冷却水通道;21-二级供水通道;22-二级排水通道;31-二级供水通道;32-二级排水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模具冷却水道设置及密封结构,包括用于冲压工件5的工作部和用于固定所述工作部的模板3,所述工作部在竖直方向分为支撑块2和工作块1,所述支撑块2位于工作块1与模板3之间,所述工作块1与支撑块2固定,所述支撑块2与模板3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理工大学,未经重庆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5792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全方位的激光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超长距离布里渊光时域分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