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供电缆通过的联轴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57541.8 | 申请日: | 2017-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292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6 |
发明(设计)人: | 谭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16D1/06 | 分类号: | F16D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 | 代理人: | 张春水,唐京桥 |
地址: | 51008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缆 通过 联轴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联轴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供电缆通过的联轴器。
背景技术
目前,转动能量的传动结构主要是机械联轴器,电能或测量电信号的传输介质主要是电缆。对于被隔板分隔的联轴器两端,一端是动力轴,另一端是拐臂的情况,要同时传递转动机械能和电能(或电信号),通常是采用分立的机械联轴器和在隔板上打孔穿过电缆来实现。
但现有技术方案中,电缆穿出隔板的拐臂端,由于被固定于拐臂上,电缆容易随着拐臂的转动被拉扯、缠绕或碰撞。
因此,现有的联轴器容易使电缆被拉扯、缠绕或碰撞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可供电缆通过的联轴器,,使得电缆可通过所述通道穿过隔板固定在拐臂端,而不是在隔板上打孔穿过电缆,因此,电缆随拐臂的转动不会被拉扯、缠绕或碰撞。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供电缆通过的联轴器,包括:中心孔、第一横向通孔、第二横向通孔;
所述第一横向通孔与所述中心孔连通;
所述第二横向通孔与所述中心孔连通;
所述第一横向通孔、所述中心孔和所述第二横向通孔形成的通道用于通过电缆。
优选地,所述中心孔为轴心上的单个轴向通孔;
所述第一横向通孔为径向放射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单向孔;
所述第二横向通孔为径向放射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单向孔。
优选地,还包括:隔板、轴承、轴承盖、第一连接部;
所述隔板与所述轴承盖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法兰。
优选地,所述隔板位于所述第一横向通孔和所述第二横向通孔之间。
优选地,还包括:动力轴、第二连接部;
所述动力轴与联轴器动力轴连接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为键。
优选地,还包括拐臂、第三连接部;
所述拐臂与联轴器从动轴连接端通过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三连接部为法兰。
优选地,还包括:电缆固定箍;
所述电缆通过所述电缆固定箍固定在所述拐臂上。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供电缆通过的联轴器,包括:中心孔、第一横向通孔、第二横向通孔;所述第一横向通孔与所述中心孔连通;所述第二横向通孔与所述中心孔连通;所述第一横向通孔、所述中心孔和所述第二横向通孔形成用于通过电缆的通道,使得电缆可通过所述通道穿过隔板固定在拐臂端,而不是在隔板上打孔穿过电缆,因此,电缆随拐臂的转动不会被拉扯、缠绕或碰撞。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可供电缆通过的联轴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如下:
1、联轴器本体,2、中心孔,3、第一横向通孔,4、第二横向通孔,5、隔板,6、轴承,7、轴承盖,8、第一连接部,9、动力轴,10、第二连接部,11、拐臂,12、第三连接部,13、电缆,14、电缆固定箍。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可供电缆通过的联轴器,通过中心孔和横向通孔结合的设计,在联轴器上形成可供电缆通过的通道,使电缆随拐臂的转动不会被拉扯、缠绕或碰撞。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可供电缆通过的联轴器的一个实施例包括:联轴器本体1、中心孔2、第一横向通孔3、第二横向通孔4;
第一横向通孔3与中心孔2连通;
第二横向通孔4与中心孔2连通;
第一横向通孔3、中心孔2和第二横向通孔4形成用于通过电缆的通道。
当联轴器两端被隔板分离,电缆需要穿过隔板与联轴器一端固定的时候,不需要在隔板上开孔,穿过在隔板上的孔,电缆可以通过联轴器中所述用于通过电缆的通道穿过隔板,避免电缆随联轴器的转动被拉扯、缠绕或碰撞。
进一步地,中心孔2为轴心上的单个轴向通孔;
第一横向通孔3为径向放射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单向孔;
第二横向通孔4为径向放射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单向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575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