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空调冷凝器中的铜管安装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55855.4 | 申请日: | 2017-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066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发明(设计)人: | 李锦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睿强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39/04 | 分类号: | F25B39/04;F28F9/10 |
代理公司: | 安徽信拓律师事务所34117 | 代理人: | 张加宽 |
地址: | 450001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空调 冷凝器 中的 铜管 安装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制冷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空调制冷冷凝器中的铜管安装机构。
背景技术:
空调冷凝器用于制冷空调系统,管内制冷液直接与管外空气强制进行热交换,以达到制冷空气的效果。
在冷凝器的内部都是通过安装铜管或者铝片来进行热交换的,因此在冷凝器内一般都会安装铜管或者铝片等热交换介质,而大部分冷凝器在进行铜管等的安装的时候都采用整体式安装,即为将众多铜管排列在一起进行固定然后对整体铜管进行固定,这样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端就是在其中某部分铜管发生损坏或者破裂等问题时,其它铜管也必须一同更换,而且众多铜管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不利于热量的交换,容易导致交换效率下降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设计简单,安装稳定的用于空调冷凝器中的铜管安装机构,该机构具有超强的热交换能力,有效保证每根铜管的交换效率的用于空调冷凝器中的铜管安装机构。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用于空调冷凝器中的铜管安装机构,由安装箱、热传导模块、铜管和散热板构成,所述散热板安装在安装箱的底部,在安装箱内排列安装有热传导模块,相邻的两块热传导模块之间设置有与热传导模块宽度相同的间距,所述的铜管垂直安装在相邻的两块热传导模块之间的空隙处,所述铜管通过水平设置在两块热传导模块之间的固定板和夹板进行固定;
所述热传导模块内部设置有菱形的网格,通过菱形网格来加快热量的传导;
所述热传导模块为矩形结构,热传导模块的高度与安装箱相同;
所述夹板为圆弧形结构,夹板通过固定板进行固定,采用圆弧形夹板可以使得夹板与铜管之间形成镂空的结构,从而提高散热效果;
所述散热板内设置有不规则的孔隙,从而增加热量的发散,提升散热效果;
设置在每两块热传导模块之间的铜管的底部相互连通实现介质的流通;
所述安装箱的两端还安装有固定耳,用来使用螺栓以及螺钉等对安装箱进行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构设计简单,安装稳定、具有超强的热交换能力,有效提高了每根铜管的交换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安装箱;2-热传导模块;3-铜管;4-散热板;5-固定耳;6-固定板;7-夹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用于空调冷凝器中的铜管安装机构,由安装箱1、热传导模块2、铜管3和散热板4构成,散热板4安装在安装箱1的底部,在安装箱1内排列安装有热传导模块2,相邻的两块热传导模块2之间设置有与热传导模块2宽度相同的间距,铜管3垂直安装在相邻的两块热传导模块2之间的空隙处,铜管3通过水平设置在两块热传导模块2之间的固定板6和夹板7进行固定;
热传导模块2内部设置有菱形的网格,通过菱形网格来加快热量的传导;
热传导模块2为矩形结构,热传导模块2的高度与安装箱1相同;
夹板7为圆弧形结构,夹板7通过固定板6进行固定,采用圆弧形夹板6可以使得夹板7与铜管3之间形成镂空的结构,从而提高散热效果;
散热板4内设置有不规则的孔隙,从而增加热量的发散,提升散热效果;
设置在每两块热传导模块2之间的铜管3的底部相互连通实现介质的流通;
安装箱1的两端还安装有固定耳5,用来使用螺栓以及螺钉等对安装箱1进行固定;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睿强实验设备有限公司,未经郑州睿强实验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558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