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浇口杯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55467.6 | 申请日: | 2017-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390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5 |
发明(设计)人: | 何小远;赵益锋;王惠兵;沈光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日星铸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C9/08 | 分类号: | B22C9/08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3228 | 代理人: | 李迎春 |
地址: | 315702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浇口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铸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浇口杯。
背景技术
浇口杯是用于引导金属液进入铸型的通道,金属液在熔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杂质,如果杂质进入铸件,会破坏铸件的结构,影响铸件的性能,一般经过沉淀杂质都会浮在液体上面,当金属液通过浇口进入铸型时很容易产生漩涡,而漩涡会把浮在上面的杂质和空气等带入铸件,从而影响铸件的质量。另外,现有的很多浇口杯都是单口设置,使用中基本都是固定的一个浇包加液,工作效率低,而且不能满足大容量浇铸,无法满足生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多个浇包同时加液满足大容量浇铸并且能阻止生成漩涡将杂质等带入铸件的新型浇口杯。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浇口杯,包括本体、浇口以及包裹在本体外侧的砂箱,所述本体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浇入腔、第二浇入腔以及位于第一浇入腔与第二浇入腔之间的流入腔,所述第一浇入腔与流入腔之间设有第一斜流道,所述第二浇入腔与流入腔之间设有第二斜流道,所述流入腔与第一斜流道、第二斜流道的交汇处设有横挡块,所述流入腔的两侧壁设有侧挡块,该侧挡块位于浇口两侧并与浇口处于同一直线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斜流道由第一浇入腔的底面向流入腔的底面延伸,该第一斜流道的倾斜角度为10-15度,所述第二斜流道由第二浇入腔的底面向流入腔的底面延伸,该第二斜流道的倾斜角度为10-15度,斜流道的设置是为了保证浇入腔中的预留金属液不会有太多剩余而造成浪费,同时也减轻浇铸重量,而斜流道倾斜角度的限定是为了控制金属液下流的速度不能过快,速度过快不仅会造成冲击,还会将杂质、空气混入金属液中带入铸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斜流道、第二斜流道、第一浇入腔、第二浇入腔的宽度比例为1:1:1.5-3:1.5-3,斜流道的宽度小于浇入腔的宽度,可以降低金属液的涌流,控制金属液的流速,也方便杂质的上浮。
进一步地,所述横挡块为梯形横挡块,该梯形横挡块的底部长度与流入腔的宽度相同,该梯形横挡块的两侧边与流入腔的两侧壁形成溢流口,由于金属液质量好的都沉在下面,杂质往上浮,溢流口的设置可以让一部分质量好的金属液先通过,不会混入杂质。
进一步地,所述梯形横挡块的两侧边与流入腔的两侧壁之间的连接面为圆弧过渡,可以减弱金属液的冲刷,延长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横挡块的高度为1-2dm,金属液下流后通过横挡块阻挡而上涌积聚,具有减速作用,横挡块高度的限定,保证金属液稳定的流入浇口,而高度过高会发生倾泄,而增加流速,高度过低,起不了阻挡作用,也不能控制流速,还会因为流速过快而将杂质、空气直接带入铸件,从而影响铸件质量。
进一步地,所述侧挡块与溢流口沿流入腔侧壁设置并处于同一直线上,使得侧挡块对溢流口流入的金属液起到阻挡、减速的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侧挡块的高度大于流入腔底面到第一浇入腔、第二浇入腔底面的高度,可以有效防止金属液在浇口处形成漩涡,避免杂质、空气混入铸件而影响铸件的质量。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由树脂砂制成,可以防止高温液体金属氧化。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浇入腔、第二浇入腔的底部均设有抗冲击块,该抗冲击块正对液体注入位置,可抵挡浇铸时金属液对底部的冲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两个浇入腔,满足多个浇包移动或者固定加液,可以满足30吨以上大容量浇铸,提高工作效率;另外,浇入腔与流入腔之间通过斜流道传输金属液,一方面可以减少浇入腔中剩余的金属液,保证金属液顺利的流到流入腔中,另一方面可以控制流速,降低涌流,并能在流动中方便杂质上浮;再者,横挡块的设置使得金属液不能直接冲入流入腔进入浇口,横挡块具有阻挡作用,使得金属液往上涌而积聚,方便杂质上浮,同时金属液从高处流到低处流速增大,横挡块的设置还能起到减速作用,保证金属液稳流入浇口,防止杂质、空气混入;最后,在浇口两边设置对称的侧挡块,可以防止金属液在浇口处形成漩涡,从而避免将杂质、空气吸入铸型内,保证铸件的质量及铸件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如图所示,1-本体,2-浇口,3-砂箱,4-第一浇入腔,5-第二浇入腔,6-流入腔,7-第一斜流道,8-第二斜流道,9-横挡块,10-侧挡块,11-溢流口,12-吊攀,13-抗冲击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日星铸业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日星铸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5546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