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低成本电磁加热采暖供热热源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50320.8 | 申请日: | 2017-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736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6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静;张兆龙;王勇;刁良占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坤宇清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1/00 | 分类号: | F24D11/00;F24D19/10;F24H1/00;F24H9/20 |
代理公司: | 天津创智天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2214 | 代理人: | 周庆路 |
地址: | 300384 天津市滨海新区临港经济区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成本 电磁 加热 采暖 供热 热源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供热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低成本电磁加热采暖供热热源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供热系统中的普通锅炉通常是以燃煤、燃油、燃气和电能为能源进行加热的,燃煤、燃油和燃气都是非可再生资源,且加热效率低,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会污染环境;而且热效率低,能耗大,锅炉水箱、冷壁管、烟气管等位置容易结垢,需经常停炉清洗;锅炉必须配套供水设备、疏水器和许多附件,运行维修费用较多;锅炉设在循环泵出口,使得锅炉一直在高压下工作,由于在使用过程水中的杂质对锅炉的腐蚀,使锅炉的承压强度逐渐下降,存在承压能力不足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停电事故,锅炉中的水将立刻停止循环,而锅炉中的余热会继续加热热水,使锅炉中停止循环的热水迅速升温,达到一定的温度开始汽化,甚至发生锅炉爆炸等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成本电磁加热采暖供热热源系统,能够实现对电磁加热锅炉群组的分别运行控制,并可调整其运行次序和频度,多台群组式结构,群组内的各机互备,确保系统功能稳定并延长供热系统使用寿命,降低成本,制造出节能环保、低投资、低运行成本的清洁供热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低成本电磁加热采暖供热热源系统,包括控制系统、电磁加热锅炉群组、蓄热水箱、溢流罐以及供热管线,所述的蓄热水箱通过加热管路与电磁加热锅炉群组连接,蓄热水箱通过溢流管路与溢流罐连接,通过循环管路与供热管线连接;所述的电磁加热锅炉群组包括至少一台电磁加热锅炉,每台电磁加热锅炉分别与所述的控制系统可控连接。
所述的电磁加热锅炉群组包括至少一组加热机构,该加热机构包括电磁加热锅炉、进水管、出水管以及设置在出水管上的加热循环水泵组,所述的进水管与电磁加热锅炉的出水端连接,所述的出水管与电磁加热锅炉的进水端连接。
所述的电磁加热锅炉包括本体为竖直设置的罐状结构的加热体,在加热体的外壁上缠绕有多组分别控制的电磁线圈,在加热体的内壁上腐蚀有微晶体面,加热体底端内部相对倾斜交叉设置有导流叶片。
所述的微晶体面腐蚀深度为0.05-0.3毫米,腐蚀面积占蒸汽发生器总高度的1/2-4/5。
所述的蓄热水箱底部设置有排水管,顶部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二压力表,第二温度传感器延伸至蓄热水箱中部2/3-1/2处。
所述的溢流罐上部的侧壁上设置有溢流口,顶部设置有放气阀、注水管和液位计。
在所述的蓄热水箱与供热管线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压力表、循环增压泵、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恒温混水阀门。
所述的进水管延伸至蓄热水箱内部的一端设置有弧形的折弯,折弯与水平面之间存在夹角,每根进水管的出水方向相同。
所述的进水管向蓄热水箱内部延伸的长度呈阶梯递增或递减;所述的出水管不向蓄热水箱内部延伸或者向蓄热水箱内部延伸的长度与进水管对应或相反。
所述的进水管的高度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或者相互之间具有高度差,所述的出水管的高度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或者相互之间具有均匀的高度差。
所述的进水管在蓄热水箱内的出水口设置在距离蓄热水箱内壁1/4-4/5处。
所述的液位计、第一压力表、循环增压泵、第一温度传感器、恒温混水阀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压力表、排水阀和电磁加热锅炉群组分别通过导线与控制系统电连接,实现温度、压力、水流量和液位的精确测控。
所述的加热循环水泵组中的加热循环水泵与循环增压泵均设置为两个,互为备用。
所述的蓄热水箱适用于中低层的建筑的供热,箱体承受压力为0.3-0.5Mpa;当用于高层供热、需要一定承压能力的蓄水装置时,可将蓄热水箱换成承压能力更强的蓄热水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坤宇清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坤宇清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5032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