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组织培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46217.6 | 申请日: | 2017-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837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发明(设计)人: | 邢丹;林剑浩;杜亚楠;刘伟;于洪升;王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M3/00 | 分类号: | C12M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赵天月 |
地址: | 10004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组织 底座 培养装置 面盖 本实用新型 培养腔室 培养液 卡接方式 生物材料 生物活性 体外培养 营养物质 可调节 可重复 通透性 微米级 漏出 通孔 和面 连通 清洗 消毒 传输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装置,包括底座和面盖,其中,所述面盖盖在所述底座上并通过卡接方式相连,在所述面盖与所述底座之间形成有培养腔室,且所述底座和所述面盖上具有连通所述培养腔室的多个通孔。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微组织培养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易于消毒与清洗、可重复利用,具有较好且可调节的通透性。利用该微组织培养装置进行微组织的培养时,不仅可以避免微米级生物材料漏出,还能够满足培养液及营养物质的传输,进而使体外培养的微组织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一致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材料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微组织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组织工程是一门以细胞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相结合,进行体外或体内构建组织或器官的学科。传统的组织工程技术是将体内分离的活细胞(种子细胞)与材料进行混合,预制成一定的形状,填充到组织缺损部位实现组织修复的作用。这种传统组织工程技术基于体外形成既定的组织形状再进行组织修复,其缺点在于很难在组织填充后进行塑形,甚至无法完全填充缺损部位。微组织是近年来组织工程领域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即通过微米级生物支架复合种子细胞,之后通过载有细胞的支架自身聚集与粘连形成形状既定的微组织。微组织技术可以实现将微米级生物支架移植到组织缺损部位,然后原位形成微组织进行修复,为临床进行组织修复与再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治疗手段。
而体外模拟微组织形成的过程需要将大量微米级生物支架集合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由于微米级的生物支架的体积较小这就要求其培养装置具有较好的密闭性,防止生物支架的漏出。而提供培养装置密闭性的同时就会影响组织培养液的流通和营养物质的交换。因此,微组织培养装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因此,微组织培养装置需要具有较好的通透性,满足培养液及营养物质的传输,同时还不至于将微米级生物材料漏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微组织培养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易于消毒与清洗、可重复利用,具有较好且可调节的通透性。利用该微组织培养装置进行微组织的培养时,不仅可以避免微米级生物材料漏出,还能够满足培养液及营养物质的传输,进而使体外培养的微组织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一致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微组织培养装置,包括:
底座,
面盖,所述面盖盖在所述底座上并通过卡接方式相连,在所述面盖与所述底座之间形成有培养腔室,且所述底座和所述面盖上具有连通所述培养腔室的多个通孔。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微组织培养装置由底座和面盖两部分组成,且面盖和底座通过卡接形成具有多个通孔的培养腔室。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易于消毒与清洗、可重复利用,具有较好且可调节的通透性。由此,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微组织培养装置进行微组织的培养时,不仅可以避免微米级生物材料漏出,还能够满足培养液及营养物质的传输,进而可以为体外培养微组织提供更好的稳定性,保证体外培养的微组织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一致性。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微组织培养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底座包括底板和形成在所述底板上表面的围合部,所述面盖包括盖板和形成在所述盖板下表面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适于卡合在所述围合部的外周面,且所述围合部的顶端与所述述盖板下表面相抵。由此,可以使底座和面盖能够紧密卡合,并在面盖与底座之间形成培养腔室。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定位部形成为沿所述围合部的外周面分布的多个定位块。由此,可以有效实现底座和面盖的卡合,并进一步提高底座和面盖卡合的紧密程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底板和所述盖板上均具有多个所述通孔。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微组织培养装置的通透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清华大学,未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462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干细胞制剂制备装置
- 下一篇:一种细胞培养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