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组合型建筑用基坑支护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38421.3 | 申请日: | 2017-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143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4 |
发明(设计)人: | 吴桂芹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429 | 代理人: | 邓佳 |
地址: | 430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 建筑 基坑 支护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组合型建筑用基坑支护结构,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基坑支护是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
现有技术公开了申请号为:201520158607.2的一种基坑支护结构。支护桩沿基坑开挖线平行布设,包括双排布设的前排桩和后排桩、桩顶冠梁和连接梁,后排桩由不少于2根组成一组,每组之间间隔大于两根前排桩之间的距离布设;后排桩与前排桩之间的连接梁有直连梁和斜连梁,斜连梁位于每组后排桩两侧;后排桩与前排桩一一对应布设或均匀间隔对应布设。本实用新型采用单排桩结合局部双排桩支护形式,与现有支护结构相比,更加安全可靠,更利于控制基坑的变形,降低施工风险;支护结构布置灵活,受场地周边环境影响小,减少对周围土体的扰动,降低对周边管线、地下建筑构等的危害,不占用基坑内空间,且不会产生支撑拆除后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排放等问题。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支护结构容易受人工降水处理不好的问题影响而引发崩塌。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组合型建筑用基坑支护结构,以解决支护结构容易受人工降水处理不好的问题影响而引发崩塌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组合型建筑用基坑支护结构,其结构包括水泵室、调节阀、排水管、集水总管、弯连管、组合过滤装置、支撑排桩、基坑、地面,所述支撑排桩由横排桩与竖排桩组成,所述支撑排桩横排桩置于竖排桩横向表面上且接触面相等,所述支撑排桩横排桩通过竖排桩与基坑保持相互平行悬空状态,所述支撑排桩竖排桩呈等距排列在基坑边缘框架上,所述支撑排桩下端与基坑采用插入封堵配合方式连接,所述基坑四周设有弯连管,所述支撑排桩上端与弯连管呈对立状态,所述支撑排桩通过基坑置于集水总管之间,所述集水总管上表面与弯连管下端直径相等,所述排水管贯穿水泵室且伸出,所述排水管通过集水总管与弯连管相连通,所述弯连管下端设有组合过滤装置。所述组合过滤装置由铸铁头、钢管、圆孔、过滤网、输出管、保护网、细滤网组成,所述铸铁头上端与钢管下端连接,所述钢管上设有等距排列的圆孔,所述过滤网上端与细滤网下端连接,所述细滤网上端与输出管下端连接,所述输出管表面上设有保护网,所述输出管通过弯连管与集水总管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弯连管长度大于基坑到地面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地面表面与集水总管管体采用间隙配合方式活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集水总管一侧与排水管前端连接且接触面为直径相等的圆形。
进一步地,所述排水管上设有调节阀。
进一步地,所述弯连管下端与集水总管上表面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网为铁丝网。
进一步地,所述圆孔直径为10mm,孔眼间距为36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设有组合过滤装置,通过吸力使水流从圆孔进入钢管内,利用过滤网与细滤网的配合先行滤除水流杂质,通过输出管与弯连管的连接流往集水总管后排出排水管,及时对降水问题做出处理,有效加固支护结构。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组合型建筑用基坑支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过滤装置示意图。
图中:水泵室-1、调节阀-2、排水管-3、集水总管-4、弯连管-5、组合过滤装置-6、铸铁头-601、钢管-602、圆孔-603、过滤网-604、输出管-605、保护网-606、细滤网-607、支撑排桩-7、基坑-8、地面-9。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384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