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锂电池电芯用包膜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37439.1 | 申请日: | 2017-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979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3 |
发明(设计)人: | 夏伟;王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惠程机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8 | 分类号: | H01M10/058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04 | 代理人: | 汤磊 |
地址: | 天津市西青区西营门***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电池 电芯用 包膜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电芯包膜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锂电池电芯用包膜机构。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锂电池的大量需求,给锂电池的生产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在锂电池芯包制作过程中,需要在电芯外表面进行包裹绝缘膜的包膜工序,该工序对锂电池的性能和安全至关重要,但是目前该包膜工序一般为人工操作,容易造成电芯与绝缘膜之间存在气泡,包膜效果较差,且包膜效率较低,严重影响整个锂电池生产线的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包膜效率较高,且包膜效果较好的锂电池电芯用包膜机构。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锂电池电芯用包膜机构,包括两平行设置的底座、两立板、贴膜机构、第一气缸及第二气缸,两所述立板分别通过水平导轨和滑块设于两所述底座上,两所述立板之间安装有贴膜机构,两所述立板前端分别通过竖向导轨和滑块与所述贴膜机构两端连接,所述贴膜机构包括上下平行设置的上贴膜机构和下贴膜机构,所述上贴膜机构和所述下贴膜机构之间的间距不大于锂电池电芯的厚度;当对锂电池电芯上、下表面进行贴膜时,所述锂电池电芯伸入所述上贴膜机构和所述下贴膜机构之间的间距内,且所述上贴膜机构和所述下贴膜机构分别对锂电池电芯的上、下表面进行挤压贴膜;
竖向设置的所述第二气缸位于一所述立板外侧,所述第二气缸上端通过连接板与所述贴膜机构连接,所述第二气缸带动所述贴膜机构上下移动;
水平设置的所述第一气缸位于一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气缸通过连接块与该所述底座上的所述立板底部连接,所述第一气缸带动两所述立板前后移动。
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设有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及贴膜机构,可以将锂电池电芯的上下两面及一侧面进行自动贴膜;锂电池电芯用包膜机构位于拉伸的绝缘膜后侧,当锂电池电芯侧面贴紧绝缘膜前侧时,第一气缸工作,带动立板及贴膜机构紧贴绝缘膜后侧,且使贴膜机构紧贴绝缘膜背面,后第二气缸工作,带动上贴膜机构移动,使绝缘膜挤压贴合在锂电池电芯的侧面上,后向锂电池电芯用包膜机构内水平移动锂电池电芯,使上贴膜机构和下贴膜机构同时将绝缘膜挤压贴合锂电池电芯的上、下表面,从而完成对锂电池电芯三面的贴膜工作,包膜效果较好,且包膜效率较高,不需要人工进行包膜工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贴膜机构和所述下贴膜机构之间的间距与锂电池电芯的厚度之间的高度差为0~2mm。
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上贴膜机构和下贴膜机构之间的间距略小于锂电池电芯的厚度,当锂电池电芯穿过上贴膜机构和下贴膜机构之间时,上贴膜机构和下贴膜机构可以分别对锂电池电芯的上、下表面进行上、下挤压,使绝缘膜能够紧贴锂电池电芯的上、下表面,使绝缘膜与锂电池电芯的表面贴合更紧密,以免产生气泡,锂电池电芯的贴膜质量较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中空的框型支撑板及U型移动板,所述框型支撑板的两侧分别安装在两所述立板的前端,两所述竖向导轨分别安装在所述框型支撑板的两侧,所述U型移动板两侧竖直板背面上都设有滑块,通过竖向导轨和所述滑块将所述框型支撑板和所述U型移动板连接,所述U型移动板两侧竖直板上安装有所述贴膜机构;所述U型移动板靠近所述第二气缸的一侧竖直板上部设有所述连接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贴膜机构和所述下贴膜机构都为包胶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贴膜机构两端分别设有上托辊座,所述下贴膜机构两端分别设有下托辊座,所述上托辊座上方、所述下托辊座下方的所述U型移动板上都设有L型的固定块,上下两个对应位置的两个所述固定块之间设有导向轴,所述上托辊座、所述下托辊座套设在所述导向轴上,所述上托辊座与上方的所述固定块之间的导向轴外围、所述下托辊座与下方的所述固定块之间的导向轴外围都套设有压缩弹簧,所述固定块的竖直端固定在所述U型移动板上。
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上托辊座、下托辊座的导向轴外围都套设有压缩弹簧,可以当锂电池电芯伸入上贴膜机构、下贴膜机构之间时,对锂电池电芯上、下表面分别施压,使绝缘膜与锂电池电芯上、下表面的贴合更紧密,提高贴膜质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U型移动板上在所述连接板的正下方设有撞块,两所述立板的前后两侧都设有筋板,靠近所述撞块的所述筋板前部的上下对应位置都设有第一缓冲器,所述撞块的水平块位于上下两个所述第一缓冲器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设有撞块和第一缓冲器,可以限定U型移动板的移动轨迹,缓冲U型移动板的上下移动时对框型支撑板的影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缸端部与所述连接块的接触位置、所述第二气缸上端与所述连接板的接触位置都设有浮动接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惠程机电有限公司,未经天津惠程机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374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燃料电池EMA组件的封装结构
- 下一篇:一种耐腐蚀的建筑工程用拼接管